最近小区里有一个人在医院检查出得了大肠癌,大家也都很担心,妈妈也天天买很多的蔬菜水果吃,说是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预防大肠癌,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据科学调查发现缺少纤维素的摄取可能引发大肠癌发生,纤维素大都来自蔬菜水果,它与致癌物质结合,可吸附胆酸,胆固醇及有害物质,加上它不可溶解而且有保水性,可使粪便量增加,亦可促进大肠蠕动,使吸附的致癌物快速排出,减少大肠癌发生,反之纤维素摄取太少,则有患大肠癌的可能。所以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预防大肠癌是有一定依据的。
具体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大肠癌治愈率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达较高水平,中晚期则明显下降。影响治愈率的主要因素有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状态、病理分化程度以及治疗方案选择。
大肠癌的预后差异主要取决于确诊时的疾病分期。肿瘤局限于肠壁黏膜层时,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局部手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此时癌细胞尚未突破基底膜,转移概率极低。进展期肿瘤侵犯肌层或浆膜层后,局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需结合根治性手术与辅助化疗。若出现肝肺等远处转移,即使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愈可能性也会显著降低。
病理特征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的侵袭性强于高分化腺癌,微卫星不稳定型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而RAS基因突变可能限制靶向药物疗效。规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提升治愈率,包括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缩小肿瘤、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及定期监测。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会加剧病情恶化,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消费、戒烟限酒等生活习惯可降低复发风险。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肠镜与肿瘤标志物,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家属应进行基因检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接受结肠镜检查。
大肠癌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实际预后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时机、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及基因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采用TNM分期系统评估大肠癌进展程度。Ⅰ期肿瘤局限于肠壁黏膜层或肌层时,五年生存率超过95%;Ⅱ期穿透肠壁但未转移者约为80%。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局部手术实现根治。
高分化腺癌细胞接近正常组织形态,生长缓慢且转移风险低,术后复发率不足5%。中低分化肿瘤侵袭性强,需结合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概率。
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预警症状后3个月内就诊者,治愈率较延迟就诊者提高40%。肠镜筛查发现的亚临床病灶,微创治疗即可完全清除。
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合并症的患者,手术耐受性更好。营养状态良好的老年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60%,直接影响康复质量。
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PD-1抑制剂可使晚期患者三年生存率提升至70%。RAS基因野生型患者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达50%。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进行肠镜检查,高风险群体缩短至2-3年。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30克,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消费。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BMI在18.5-23.9范围。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腹痛、里急后重或粪便变细等表现时,需立即至消化科就诊。术后患者应定期监测CEA等肿瘤标志物,前两年每3个月复查腹部CT。
大肠癌转移至肺部结节属于晚期肿瘤表现,病情较为严重。转移性肺结节提示癌细胞已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治疗难度显著增加,预后相对较差。
1、生存率降低:
出现肺转移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不足20%,远低于局部病变阶段。癌细胞在肺部形成新病灶会破坏正常肺组织功能,并可能继续向其他器官扩散。
2、治疗复杂度高:
需采用全身性治疗结合局部干预的综合方案。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可控制全身癌细胞,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必要时可对孤立性结节实施射频消融。
3、症状负担加重:
患者常出现持续性咳嗽、咯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伴随原发灶的腹痛、便血。晚期可能出现恶病质表现,包括严重消瘦、贫血及呼吸困难。
4、监测要求严格:
需每2-3个月进行胸部CT复查评估结节变化,同时监测肿瘤标志物CEA水平。新发结节或原有结节增大都提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5、个体差异显著:
部分寡转移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仍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年轻患者、结节数量少且生长缓慢、基因检测存在靶点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好。
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进行八段锦、呼吸操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缺氧。每日记录血氧饱和度变化,睡眠时垫高床头缓解平卧呼吸困难。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可参加肿瘤患者互助小组。出现发热或咯血量增加需立即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