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况下,偏头疼的治疗往往具有持久性,很多药物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适当缓解,但是停药以后,头疼病又会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对长期反复性头疼的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常用镇痛安眠枕做治疗,它是一种采用高科技生物磁疗和远红外线双效治疗原理,由永磁体和红外线衬垫两部分构成的医疗器械产品,它利用钕铁硼高科技生物磁场及纳米远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起到活血、镇痛、镇静、催眠和消除焦虑等的作用,具有作用速度快、安全、方便使用的优势,可有效的用于治疗偏头痛。“止痛”为何头更痛。头痛说来就来,痛昏难忍,似针刺,如刀扎,像棍击,前额痛,后脑痛,头顶痛,太阳穴跳动痛,偏头痛,全头痛,眩晕,不敢站立,心悸,失眠,耳聋,耳鸣,痰多胸闷,健忘,恶心
偏头痛呕吐,乏力,四肢麻木……无奈之下服用些头痛粉,止痛片,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可是只能起短暂的作用,更令患者不可思议的是头痛几十年,每次去医院作CT,磁共振,脑电图检查,医生都说结果正常。据中华医学会针对顽固性头痛患者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证明,绝大多数的头痛都是由于颅内血管狭窄,硬化,颈项部、枕部的肌肉、韧带、肌腱、筋膜等软组织痉挛、紧张,炎性渗出、粘连,颈椎退行性病变,神经高度紧张,血压不调等病理性病变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不疏通脑血管,大脑严重缺氧,脑部血液循环越来越差,头痛越来越严重,反复发作,止疼片也越吃越不管用。不调节脑血管,最后的结果就是动脉硬化。这种伤害远远没有结束,这只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等到动脉硬化75%以上,就会随时面临脑血栓、中风、偏瘫。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多数中风、偏瘫患者在发病之前1~2年甚至更早就会出现头昏、头痛,还经常伴有失眠健忘、神疲倦怠,眩晕不宁,头重脚轻,眼冒金光,畏寒怕光,手面麻木,脾气暴躁,血压升高等现象,找一些有中风偏瘫的患者家属聊聊,看是不是一开始头昏头痛而不重视疏通血管导致的后果。由于人们对这些“小病””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引发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生不如死。目前,大多采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如西药等止痛药对症治疗,部分患者采用西药类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和5羟色胺(5-HT1B/1D )受体激动剂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以及麦角胺制剂,这些西药治疗头痛只是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停药后头痛很快复发。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不能长期或过量服用。而要彻底治愈头痛,必须从彻底解除导致头痛发生的原因上下功夫。头痛病患者大多是脑内分泌的神经介质如组胺/五羟色胺不平衡,导致脑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异常,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刺激脑神经末梢导致头痛发作。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偏头痛专题:http://www.fh21.com.cn/sjk/ptt/
顽固性偏头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通常由血管异常收缩、三叉神经敏感、激素波动、精神压力和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顽固性偏头痛急性期可使用曲普坦类药物如舒马普坦、佐米曲普坦缓解疼痛,预防性用药包括普萘洛尔、托吡酯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过量服用止痛药导致药物性头痛。
2、神经阻滞:
枕大神经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阻断疼痛传导,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该方法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实现,需由专业疼痛科医生操作,可能出现短暂头晕等副作用。
3、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和经皮电神经刺激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缓解疼痛。这类非侵入性治疗适合不耐受药物者,需连续治疗10-15次,配合放松训练效果更佳。
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疼痛应对方式,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控制自主神经反应。长期焦虑抑郁会加重偏头痛发作频率,心理治疗可降低发作强度30%-50%。
5、生活方式调整:
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限制奶酪、红酒等诱发食物摄入。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配合冥想练习可减少发作次数。
顽固性偏头痛患者需建立头痛日记记录诱因,发作时保持安静环境冷敷额部。建议每日补充400毫克镁剂和100毫克核黄素,避免强光噪音刺激。长期未缓解或出现视力改变、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饮食选择全谷物、深色蔬菜等抗炎食物,限制加工食品摄入,保持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
微创手术对部分顽固性偏头痛患者确实有效,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主要适用于经药物及非手术治疗无效、明确存在神经压迫或血管异常的患者,治疗方式包括枕神经减压术、蝶腭神经节阻滞术等。
1、枕神经减压术:
针对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受压导致的偏头痛,通过松解周围筋膜或切除压迫组织缓解症状。术前需通过神经阻滞试验确认疗效,术后约60%-80%患者头痛频率显著降低。可能存在局部麻木或切口感染风险。
2、蝶腭神经节阻滞术:
适用于丛集性头痛或单侧面部偏头痛,通过射频消融或球囊压迫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该手术需在影像引导下精确定位,短期有效率可达70%,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腔干燥或流泪异常。
3、血管减压术:
对明确存在血管神经交叉压迫的患者,可在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常见于三叉神经痛合并偏头痛的情况,术后血管搏动性头痛可缓解,需警惕脑脊液漏或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4、神经刺激器植入:
通过植入电极持续调节枕神经或蝶腭神经活动,适合反复发作的慢性偏头痛。需定期更换电池,初期可能有异物感,约50%患者疼痛程度降低50%以上。
5、适应症筛选:
手术前需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疼痛日记记录及多学科评估,排除紧张性头痛等其他类型。妊娠期、凝血功能障碍或心理疾病患者不宜手术,术后仍需配合药物预防发作。
微创术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进行颈肩部放松训练。建议记录头痛触发因素如特定食物、气压变化等,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调整康复方案。营养方面可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南瓜籽、菠菜,配合有氧运动改善血管功能。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呕吐需立即就医。
偏头痛可通过微创手术缓解症状,但无法完全根治。微创手术干预方式主要有枕神经刺激术、蝶腭神经节阻滞术、血管减压术、神经松解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1、枕神经刺激术:
通过植入电极持续刺激枕大神经,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适用于药物难治性慢性偏头痛患者,术后约60%患者头痛天数减少50%以上。需注意电极移位或感染风险。
2、蝶腭神经节阻滞术:
在影像引导下向蝶腭神经节注射麻醉剂或进行射频消融。可快速终止丛集性头痛发作,对部分偏头痛伴随自主神经症状者有效,效果通常持续3-6个月需重复治疗。
3、血管减压术:
针对存在神经血管压迫的患者,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分离责任血管。尤其适用于伴随三叉神经痛或明确血管压迫影像学证据者,术后约45%患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4、神经松解术:
对头皮周围神经卡压点进行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合伴随头皮触痛或特定神经压痛点的患者,需配合术后神经康复训练维持效果。
5、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通过导管介入封堵心脏右向左分流通道,适用于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先兆偏头痛患者。国际研究显示约30%患者术后偏头痛完全消失,50%症状明显改善。
微创手术后需建立头痛日记监测发作频率,避免摄入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游泳或快走,配合正念减压训练。术后3个月内需定期复查调整神经调控参数,若出现持续颈部僵硬或新发视觉症状应及时就诊。保持规律睡眠周期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可配合镁剂及核黄素等膳食补充剂辅助治疗。
偏头痛可能增加中风风险,尤其是伴随视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风险升高的主要因素包括血管痉挛、血小板异常聚集、内皮功能障碍、雌激素水平波动以及偏头痛发作频率过高。
1、血管痉挛:
偏头痛发作时脑血管可能出现可逆性收缩,长期反复痉挛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种情况会增加脑部小血管病变概率,建议通过监测血压和避免寒冷刺激进行预防。
2、血小板异常: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活性常增高,容易形成微小血栓。这种状态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规律作息和Omega-3脂肪酸补充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
3、内皮功能障碍:
偏头痛发作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异常,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细胞持续损伤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保持低盐饮食和适度运动可保护血管健康。
4、雌激素影响:
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骤降时,既容易诱发偏头痛又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孕药使用风险,建议选择非激素类避孕方式。
5、发作频率:
每月发作超过4次的慢性偏头痛患者,中风风险较常人升高2-3倍。控制发作频率是关键,可通过记录头痛日记识别诱因,避免强光、噪音等常见触发因素。
偏头痛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方面建议增加镁元素摄入,如食用南瓜子、黑巧克力等富含镁的食物,减少加工食品和含酪胺食物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冷热刺激诱发头痛。吸烟者应尽快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女性每日饮酒不超过1个标准杯。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压监测和血脂检测,40岁以上患者可考虑颈动脉超声筛查。
顽固性偏头痛在药物控制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枕大神经减压术、颞浅动脉结扎术、蝶腭神经节阻滞术、外周神经刺激术和肉毒杆菌注射治疗。
1、枕大神经减压术:
通过松解枕大神经周围压迫组织缓解疼痛,适用于枕神经受压导致的偏头痛。手术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术后可能伴随短暂头皮麻木感,多数患者头痛频率可降低50%以上。
2、颞浅动脉结扎术:
针对颞部血管搏动性头痛设计,通过结扎颞浅动脉分支减少血管扩张对神经的刺激。该手术对伴有明显太阳穴跳痛的患者效果较好,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常。
3、蝶腭神经节阻滞术:
通过射频消融或酒精注射阻断蝶腭神经节传导,适用于伴有鼻部症状的丛集性头痛。该微创手术可在门诊完成,但可能需要重复治疗维持效果。
4、外周神经刺激术:
在枕部或眶上神经区域植入电极,通过电流调节神经活动。该技术对药物难治性慢性偏头痛有效,但需定期更换电池,设备费用较高。
5、肉毒杆菌注射治疗:
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释放,缓解肌肉紧张相关的头痛。需每3-6个月重复注射,常见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和短暂性眼睑下垂。
顽固性偏头痛患者术后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已知诱发因素如强光、噪音、酒精等。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和颈部放松训练,饮食上注意补充镁元素和辅酶Q10,减少加工食品摄入。术后3个月内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若出现手术部位红肿热痛或头痛性质改变应及时就医。非手术期可尝试针灸、生物反馈等辅助疗法,保持头痛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