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348人阅读
两个月宝宝得了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部清洁、调整喂养姿势、遵医嘱使用药物、物理缓解疼痛、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呛奶或溢奶、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部清洁家长需用干净棉球轻轻擦拭宝宝外耳道分泌物,避免使用棉签或挖耳工具深入耳道。清洁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鼓膜。若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沾湿后清理,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枕巾或衣物。清洁后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洗澡时进水。
2、调整喂养姿势哺乳时应将宝宝头部抬高至30-45度角,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减少奶液反流至咽鼓管的概率。人工喂养时选择合适流速的奶嘴,避免宝宝因急促吞咽导致呛奶。家长需观察宝宝是否有频繁抓耳、摇头等表现,这些动作可能提示喂养姿势需进一步调整。
3、遵医嘱使用药物细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可配合利巴韦林颗粒。耳痛明显时医生可能开具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鼓膜充血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家长须严格按剂量和疗程给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4、物理缓解疼痛将干净毛巾包裹温水袋敷于患耳周围,温度不超过40℃,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可缓解疼痛。哺乳时轻轻按摩耳廓周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时注意定期清洁,避免滋生霉菌加重症状。
5、定期复查治疗3-5天后需复查耳镜观察鼓膜恢复情况,严重者可能需要耳内镜检查。家长应记录宝宝体温、睡眠质量、吃奶量等变化,复查时向医生详细反馈。若出现高热不退、耳道流血、颈部僵硬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
家长需注意观察宝宝精神状态,避免二手烟、强噪音等环境刺激。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适当增加维生素A和锌的摄入。宝宝衣物以纯棉透气材质为主,室温维持在24-26℃。恢复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海拔变化大的地区,防止气压变化加重耳部不适。若宝宝持续哭闹拒奶超过12小时或出现面部不对称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并发症,需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