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血浆置换注意事项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输血浆主要起什么作用?

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维持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提供抗体等。血浆输注的适应证主要有严重烧伤、凝血功能障碍、肝病、大出血、免疫缺陷等。

血浆含有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多种蛋白质成分。白蛋白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低蛋白血症患者尤为重要。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适用于原发性免疫缺陷或严重感染患者。凝血因子能改善凝血功能,常用于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血性疾病。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缓冲物质还能调节酸碱平衡,对休克、创伤等急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输注血浆需严格掌握指征。非必要输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或传播感染性疾病。新鲜冰冻血浆需在解冻后尽快使用,普通冰冻血浆则可用于非紧急情况。临床使用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输注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对于需要长期替代治疗的患者,更推荐使用特异性凝血因子浓缩制剂而非血浆。

血浆输注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可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的摄入,促进血浆蛋白合成。若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注速度和总量,避免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什么情况下需要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通常适用于重症肌无力、急性药物中毒、高黏滞血症、血栓性微血管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血浆置换是一种通过机器分离并替换患者血浆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或异常抗体。

1、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血液中的致病抗体,改善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溴吡斯的明片、醋酸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等。血浆置换通常作为急性加重期的短期辅助手段,需配合免疫抑制剂长期治疗。

2、急性药物中毒

急性药物中毒如镇静催眠药、农药或重金属中毒时,血浆置换能直接清除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有毒物质。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等表现。治疗需联合血液灌流、解毒剂使用,如纳洛酮注射液、活性炭混悬液、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等。早期干预可降低多器官衰竭风险。

3、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液病,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血浆置换可迅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需配合硼替佐米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等靶向药物治疗原发病。

4、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和肾功能损害。血浆置换可清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抗体或异常超大分子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治疗需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控制免疫反应。

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LDL受体缺陷导致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引发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浆置换可辅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需长期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依折麦布片、PCSK9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是基础管理措施。

血浆置换属于有创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治疗期间应监测电解质平衡、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补充白蛋白和凝血因子,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控制原发病进展,定期复查血液指标。出现寒战、发热或穿刺部位出血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全血血糖和血浆血糖的区别?

全血血糖和血浆血糖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样本和正常值范围不同。

全血血糖检测的是未经处理的血液样本,包含血细胞和血浆,而血浆血糖检测的是去除血细胞后的血浆部分。由于血细胞中的葡萄糖含量较低,全血血糖值通常比血浆血糖值低。全血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毫摩尔每升,血浆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为4.4-6.7毫摩尔每升。两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都可用于糖尿病,但血浆血糖检测结果更接近体内实际葡萄糖浓度,因此更常用于诊断和监测。

日常监测血糖时应注意遵循医生建议的检测方法,并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献血浆的十大好处有哪些?

献血浆主要有补充血容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造血功能、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提升心理健康、支持医疗用血需求等好处。

1、补充血容量

献血浆后,人体会迅速启动代偿机制,通过体液调节补充丢失的血浆容量。这一过程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稳定,短期内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浆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2、促进新陈代谢

定期献血浆可加速体内老旧血浆成分的更替,促进肝脏合成新的蛋白质。血浆中的代谢废物随捐献被清除,新鲜血浆成分生成能改善细胞微环境。这种良性循环对维持机体代谢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3、降低血液黏稠度

献血浆直接减少血液中水分和蛋白含量,短期内可降低全血黏度。对于血脂偏高或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人群,适度献血浆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性。但需注意不能替代正规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调节免疫功能

血浆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定期更新这些物质可能重新激活免疫系统。部分研究表明,规律献血浆者某些免疫指标更趋稳定。但具体机制仍需更多医学研究证实。

5、改善微循环

血浆置换可暂时性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毛细血管血流灌注。对于存在轻度微循环障碍者,可能缓解组织缺氧状态。这种改善通常在献血浆后24-48小时内最为明显。

6、预防心血管疾病

通过定期清除血浆中过量的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能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风险。长期规律献血浆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但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发挥协同保护作用。

7、促进造血功能

献血浆会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加速血细胞更新。这种生理性刺激可使造血系统保持良好应激能力。但贫血或造血功能异常者应避免献血浆。

8、辅助治疗某些疾病

血浆单采术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血色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通过选择性去除病理成分,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类治疗需在专业医疗单位严格监控下进行。

9、提升心理健康

献血浆行为可激发积极心理效应,通过利他行为获得社会认同感。部分献血者反馈捐献后情绪更为愉悦,这种心理获益可能与内啡肽释放有关。

10、支持医疗用血需求

捐献的血浆是制备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救命药物的原料。每份血浆都可能挽救多个危重患者的生命,这种社会价值远超个人生理获益。

献血浆前后需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首次献血浆者应如实告知健康状况,经专业评估符合标准后再进行捐献。两次献血浆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4天,年捐献次数不宜超过24次。捐献后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需立即告知医务人员,适当补充含电解质饮品有助于快速恢复。特殊人群如孕妇、经期女性、低体重者应暂缓献血浆。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什么?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含有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而血清是血液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转化为纤维蛋白。

血浆通过抗凝处理获得,保留了全部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成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后剩余液体即为血清。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但含有其他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以及电解质、激素等物质。临床检测中,血清样本避免了抗凝剂干扰,适用于多数生化指标检测。

血浆样本需要添加抗凝剂防止凝固,适用于凝血功能检测。血浆比血清多出的纤维蛋白原对止血功能至关重要,在血管损伤时能迅速形成止血栓。血清因不含纤维蛋白原,更利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检测准确性,如心肌酶谱、肿瘤标志物等。

采集血液标本时需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制备血浆或血清。使用促凝管可加速血清分离,而抗凝管则用于血浆制备。两种标本在离心处理后均应为澄清淡黄色液体,若出现溶血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实验室应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的要求规范处理标本,确保检验数据的可靠性。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肠扭转 蛔虫病 颈动脉瘤 慢性肝炎 槭糖尿病 屈光参差 麻痹性痴呆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