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06人阅读
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可能由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细菌感染、胆道梗阻、代谢综合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溶石、抗感染治疗、胆囊切除术、饮食调整、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1、胆汁成分异常胆固醇过饱和或胆色素沉积可能导致胆汁成分异常,常伴随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溶解,配合茴三硫片调节胆汁分泌。日常需减少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2、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胆囊肌层运动异常会使胆汁淤积,常见于长期禁食或糖尿病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脂肪泻。可使用硫酸镁溶液利胆,匹维溴铵片改善胆囊收缩。建议规律进食并避免过度节食。
3、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可诱发炎症,多伴发热、墨菲征阳性。需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严重时联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止痛。急性期需禁食油腻食物。
4、胆道梗阻结石嵌顿或Oddi括约肌痉挛会导致胆道压力增高,引发剧烈胆绞痛伴黄疸。急诊处理可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镇痛,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
5、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易促进结石形成,常见于中年人群。建议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调节血脂,配合胆宁片利胆化石。需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并增加有氧运动频率。
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食用油量不超过25克,优先选择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快速减重或长期饥饿,每4-6小时需进食一次。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复发情况。出现持续性腹痛或皮肤巩膜黄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