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66人阅读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可能与脑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脑萎缩等因素有关。硬脑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是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撕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外伤后可能出现头痛逐渐加重、反应迟钝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根据血肿大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清除。
2、脑血管异常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自发性硬脑膜下血肿。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可能在没有明显外伤史的情况下发生。患者可能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可能需要血管内介入或开颅手术处理血管病变。
3、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功能异常疾病会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轻微外伤就可能导致严重出血。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概率。这类患者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4、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这些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即使轻微头部外伤也可能导致严重血肿。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5、脑萎缩老年人或长期酗酒者可能出现脑萎缩,使桥静脉张力增加,轻微外伤就容易撕裂出血。这类硬脑膜下血肿往往发展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性格改变或轻度头痛。随着血肿增大才会出现典型症状。治疗上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同时处理基础疾病。
预防硬脑膜下血肿应注意避免头部外伤,老年人活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跌倒。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恢复期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神经系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