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1人阅读
外耳道息肉可能由慢性炎症刺激、外伤、感染、过敏反应、肿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冲洗、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处理。外耳道息肉是外耳道皮肤或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常伴随耳痛、耳痒、听力下降等症状。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分泌物刺激可能导致黏膜增生。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耳道流脓、耳闷胀感,检查可见外耳道红肿伴肉芽组织。治疗需先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进行局部抗炎,严重时需联合口服头孢克洛胶囊。日常应避免掏耳等刺激行为。
2、外伤因素频繁掏耳或异物损伤外耳道皮肤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息肉样增生。常见症状为单侧耳道出血伴新生物,触之易出血。需禁止继续刺激耳道,较小息肉可尝试复方倍他米松乳膏局部涂抹,较大者需手术切除。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3、细菌真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曲霉菌感染可引发炎性息肉,表现为耳道潮湿、白色絮状分泌物及肉芽肿。确诊需取分泌物培养,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细菌感染可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真菌感染可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顽固性感染需全身应用氟康唑胶囊。
4、过敏反应染发剂、洗发水等过敏原接触耳道后,可能引起变态反应性息肉。特征为突发耳道水肿伴剧烈瘙痒,可能合并面部皮疹。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反复发作者需做过敏原检测。
5、肿瘤性病变极少数情况下,外耳道乳头状瘤或鳞状细胞癌可呈现息肉样外观。典型表现为生长迅速、易出血、伴顽固性疼痛。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确诊后需行扩大切除术,必要时配合放射治疗。术后需定期耳内镜复查。
发现外耳道息肉应尽早就医明确性质,避免自行掏挖或使用偏方。日常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头洗澡时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游泳爱好者建议使用专业耳塞,有过敏史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