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0人阅读
10岁孩子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观察症状、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发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炎症反应、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持续上升,可考虑温水浴,时间不超过15分钟。物理降温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快速降温导致寒战。
2、补充水分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小时补充50-100毫升。观察排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内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需警惕脱水。可适量饮用稀释的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含糖饮料。发热期间水分蒸发量增加,每日饮水量应达到日常量的1.5倍。
3、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羹、藕粉等,少量多餐。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选用蒸蛋羹、豆腐脑等低脂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及粗纤维食物。若伴有呕吐,需禁食2小时后尝试喂食,从米汤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观察症状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注意有无皮疹、抽搐、意识模糊等伴随症状。观察发热规律,若呈现稽留热或弛张热形态需警惕特殊感染。监测呼吸频率,儿童安静状态下呼吸超过40次/分钟提示病情加重。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反复超过39摄氏度应及时就医。
5、遵医嘱用药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两种药物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或羚羊角颗粒。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或激素类药物退热。
保持室内温度22-24摄氏度,湿度50%-60%,每日通风2次。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过渡期间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若发热伴随精神萎靡、拒食、尿量减少等表现,或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等检查。退热后仍须观察3天,注意有无咳嗽、耳痛等延迟性症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