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氧气流量多少正常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角膜代谢所需氧气来源?

角膜代谢所需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空气、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角膜本身无血管,其氧气供应途径主要有直接空气溶解、角膜缘血管网弥散以及房水渗透三种方式。

1、空气溶解

角膜前表面通过泪膜与空气接触,氧气可直接溶解于泪液中并扩散至角膜上皮层。睁眼状态下约80%的角膜氧气来源于大气,闭眼时该途径供氧量显著下降。长期佩戴透氧性差的隐形眼镜可能阻碍该途径,导致角膜缺氧。

2、角膜缘血管网

角膜周边1-1.5mm范围的角膜缘存在丰富的血管网,通过氧分压梯度差向角膜基质层弥散氧气。该途径可满足角膜周边区域的代谢需求,但对中央区供氧有限。炎症或外伤导致角膜缘血管翳形成时,可能破坏正常氧供平衡。

3、房水渗透

房水由睫状体分泌后流经前房,可为角膜内皮细胞提供少量氧气。该途径供氧量约占角膜总需求的15%,主要维持内皮细胞代谢。青光眼等疾病导致房水循环障碍时,可能影响角膜内皮的氧合作用。

4、夜间供氧机制

睡眠时眼睑闭合会阻断空气氧源,此时角膜主要通过结膜血管和房水获取氧气。长期夜间佩戴角膜接触镜可能引发角膜水肿,与闭眼状态下氧分压下降至临界值有关。特殊设计的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需具备超高透氧性能。

5、病理代偿途径

严重缺氧或创伤情况下,角膜可能出现新生血管化等病理性代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激活后,血管从角膜缘向中央生长,虽能暂时改善供氧,但会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及时解除缺氧诱因是防止血管化的关键。

保持角膜健康需关注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佩戴透氧性差的隐形眼镜。选择硅水凝胶等高透氧材质镜片,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游泳时建议使用密封性泳镜防止病原体感染。定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可早期发现缺氧相关病变,出现眼红、畏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角膜状态。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脑出血患者为什么要吸氧气?

脑出血患者吸氧主要是为了改善脑组织缺氧、减轻继发性损伤。吸氧治疗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保护神经元功能以及预防并发症。

1、提高血氧饱和度:

脑出血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脑组织缺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可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0毫米汞柱以上,确保受损区域获得足够氧气供应。临床常用氧流量为2-5升/分钟,严重缺氧时可采用高流量氧疗。

2、降低颅内压:

缺氧会引起脑血管扩张,加重颅内高压。持续低浓度吸氧能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配合床头抬高30度体位,可使颅内压下降5-10毫米汞柱,这对预防脑疝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3、减少脑水肿:

缺氧状态下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引发细胞毒性水肿。氧疗能恢复线粒体有氧代谢,减轻乳酸堆积。研究显示规范氧疗可使脑水肿体积缩小15%-20%,尤其对基底节区出血效果显著。

4、保护神经元功能:

脑出血后自由基大量产生导致神经元凋亡。氧疗能维持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促进ATP合成。动物实验证实,伤后6小时内开始氧疗可减少30%-40%的神经元死亡,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5、预防并发症:

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氧疗能增强肺泡通气功能,预防坠积性肺炎。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吸氧浓度在28%-35%,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脑出血患者除规范氧疗外,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如鱼肉粥、蒸蛋羹等,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康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为宜,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家属应学会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发现嗜睡或烦躁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慢阻肺患者为什么不能高流量吸氧?

慢阻肺患者不能高流量吸氧主要与疾病病理特点相关,高浓度氧气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破坏通气/血流比例、诱发氧中毒、导致吸收性肺不张。

1、抑制呼吸中枢:

慢阻肺患者长期处于慢性高碳酸血症状态,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赖低氧血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维持呼吸驱动。高流量吸氧会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消除这一代偿机制,导致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

2、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高浓度氧气会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使通气不良区域的肺血管扩张,增加生理无效腔量。同时氧合血红蛋白增加会减少二氧化碳运输能力,双重作用导致二氧化碳排出障碍,可能引发二氧化碳麻醉。

3、破坏通气/血流比例:

慢阻肺患者存在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高流量吸氧会改变局部肺泡气体成分,使通气较差区域的氮气被氧气置换。当氧气被吸收后可能引发局部肺泡塌陷,进一步恶化通气/血流比例。

4、诱发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可能引发活性氧损伤,破坏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慢阻肺患者本身存在氧化/抗氧化失衡,高流量吸氧会加重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肺组织损伤加重。

5、导致吸收性肺不张:

高浓度氧气会加速肺泡内气体吸收,当氧气吸收速率超过通气补充速率时,可能引发局部肺不张。慢阻肺患者本身存在黏液高分泌和纤毛功能障碍,更易形成气道闭合和肺泡萎陷。

慢阻肺患者氧疗需严格遵循控制性氧疗原则,建议使用文丘里面罩维持氧浓度在24%-28%,目标血氧饱和度控制在88%-92%。日常需注意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进行缩唇呼吸训练,营养方面保证高蛋白饮食并补充维生素D。急性加重期应及时就医调整氧疗方案,避免自行调节氧流量。稳定期患者可进行肺康复训练,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慢阻肺为什么不是高流量吸氧?

慢阻肺可通过低流量吸氧、药物治疗、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症状。慢阻肺通常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原因引起。

1、低流量吸氧: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受损,高流量吸氧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呼吸困难。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避免二氧化碳积累。吸氧时间建议每天15小时以上,夜间吸氧效果更佳。

2、药物治疗:慢阻肺可能与炎症反应、气道重塑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每次200微克,每日2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粉雾剂,每次50微克,每日1次、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粉雾剂,每次18微克,每日1次。

3、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可增强膈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腹式呼吸时,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2次。缩唇呼吸时,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呼出,每次练习5-10分钟,每日3次。

4、戒烟限酒:长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酒精摄入,酒精可能加重呼吸道炎症。

5、环境改善:减少空气污染暴露,避免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40%-60%,温度维持在18-22℃。

慢阻肺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绿叶蔬菜。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吸氧浓度与流量的关系?

吸氧浓度与流量密切相关,不同的流量设置会影响患者吸入氧气的浓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吸氧浓度通常由氧流量、氧气输送装置以及患者呼吸模式共同决定。

1、低流量吸氧:低流量吸氧通常指氧流量在1-2升/分钟。这种情况下,氧气浓度约为24-28%,适用于轻度缺氧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低流量吸氧可以减少氧气对呼吸道的刺激,适合长期使用。

2、中流量吸氧:中流量吸氧的氧流量为3-5升/分钟,氧气浓度可达30-40%。这种设置适用于中度缺氧或急性呼吸窘迫患者。中流量吸氧能快速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

3、高流量吸氧:高流量吸氧的氧流量为6-10升/分钟,氧气浓度可达50%以上。高流量吸氧适用于重度缺氧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吸氧能迅速改善氧合,但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氧中毒。

4、文丘里面罩:文丘里面罩通过调节氧流量和空气混合比例,精确控制氧气浓度。这种装置适用于需要稳定氧浓度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文丘里面罩能提供24-60%的氧气浓度,避免氧气浓度波动。

5、无创通气:无创通气通过面罩或鼻罩提供高流量氧气,氧气浓度可达90%以上。这种装置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或需要高浓度氧气的患者。无创通气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插管风险。

吸氧浓度与流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调整。在家庭护理中,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合适的氧流量和浓度,同时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肺功能,改善氧合。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减少氧化应激,保护肺部健康。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阴虚 慢性附件炎 骨化性肌炎 急性额窦炎 慢性牙髓炎 韦尼克脑病 女性尖锐湿疣 骨膜外骨肉瘤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