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18人阅读
低蛋白血症可能由营养不良、肝功能异常、肾病综合征、慢性炎症、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血浆输注、基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常见于极端节食、胃肠手术后患者。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配合维生素B族改善吸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肠内营养粉剂等营养支持药物。
2、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会降低白蛋白合成能力,多伴随腹水、黄疸症状。治疗需控制肝病进展,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补充,配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护肝药物。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
3、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大量蛋白尿,引发低蛋白血症伴高脂血症。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缬沙坦胶囊减少蛋白尿。每日蛋白质流失超过3.5克需考虑免疫抑制剂治疗。
4、慢性炎症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消耗性疾病会加速蛋白分解。需控制感染源,使用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或甲氨蝶呤片调节免疫。炎症期每日蛋白质需求需增加至1.2-1.5克/公斤体重。
5、遗传性疾病罕见遗传性低蛋白血症如无白蛋白血症需终身替代治疗,定期输注人血白蛋白。基因检测确诊后,部分患者可尝试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新生儿患者需使用特殊配方奶粉维持发育。
低蛋白血症患者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1.2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易吸收来源。合并水肿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定期监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运动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质分解。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人血白蛋白输注频次或剂量。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或胸腔积液等表现时应及时复查肝功能、尿蛋白定量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