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8人阅读
手足口病可通过疫苗接种、日常防护、环境消毒、症状监测及隔离治疗等方式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等症状。
1、疫苗接种接种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重症的有效手段。该疫苗可针对性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降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概率。建议适龄儿童在流行季节前完成两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2、日常防护保持手部卫生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家长需指导儿童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进食前、如厕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不共用毛巾餐具。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
3、环境消毒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日,需对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定期消毒。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稀释后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洗净。患儿衣物需煮沸20分钟或阳光暴晒4小时,粪便可用生石灰覆盖消毒。注意消毒剂需避光保存,现配现用。
4、症状监测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口腔、手足皮肤状况,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监测患儿尿量及进食量,防止脱水。普通病例可居家观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康复新液含漱缓解口腔疼痛,皮疹处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
5、隔离治疗确诊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轻症可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重症需住院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证者可选用蓝芩口服液,疱疹破溃处可外敷冰硼散。
预防手足口病需建立长效防护机制。流行季节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不少于30分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食用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食材。康复期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玩具经消毒后再使用。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教室进行终末消毒,暂停集体活动2周。若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需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