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42人阅读
吃益生菌拉肚子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过敏反应、产品保存不当、服用方式错误、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剂型、排查过敏原等方式改善。
1、肠道菌群失衡初次补充益生菌时,外源性菌群可能暂时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轻微腹泻。这种反应通常持续2-3天,伴随肠鸣音亢进。建议从半量开始服用,选择含乳双歧杆菌的粉剂更易适应。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需停用。
2、过敏反应部分益生菌制剂含乳制品或麸质等辅料,乳糖不耐受人群服用后可能出现水样便伴腹胀。表现为排便次数突增、粪便呈泡沫状。可选择不含脱脂奶粉的胶囊剂型,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3、产品保存不当活菌型益生菌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易失活变质,服用后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常见症状为突发腹痛后腹泻,粪便有酸腐味。需检查产品是否需冷藏,选择复合乳酸菌胶囊等耐储存剂型。
4、服用方式错误用热水送服或与抗生素同服会灭活益生菌,导致无效菌体刺激肠道。多表现为服药后立即出现糊状便。应使用40℃以下温水,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推荐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5、基础疾病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或慢性肠炎患者肠道敏感,益生菌可能加剧黏膜刺激。典型症状为黏液便伴里急后重。需先控制原发病再尝试小剂量布拉氏酵母菌散,避免空腹服用。
出现腹泻时应暂停益生菌,记录排便性状与饮食关联。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若伴随发热、血便或持续3天未缓解,需排查轮状病毒感染或细菌性肠炎。选择益生菌产品时注意菌株标注,婴幼儿及免疫缺陷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