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时肛门脱出物可能由痔疮、直肠脱垂、肛裂、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修复改善。
1、痔疮长期便秘或腹泻导致肛垫下移形成痔疮,表现为排便时紫红色肿物脱出,可伴有便血。急性期可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栓、地奥司明片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痔切除术。
2、直肠脱垂盆底肌肉松弛导致直肠黏膜层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法复位。轻症采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调理,重度需行Altemeier手术或Delorme手术。
3、肛裂干硬粪便损伤肛管皮肤形成溃疡,排便时可见肛缘皮赘增生。使用硝酸甘油软膏、利多卡因凝胶、乳果糖口服溶液可促进愈合,慢性肛裂需行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
4、盆底障碍分娩损伤或长期腹压增高导致盆底肌群松弛,常伴随排便不尽感。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肌力,重度直肠膨出需行经阴道后壁修补术。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蹲用力,出现嵌顿坏死等急症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