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锥虫中,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能使人患病,主要引起非洲锥虫病。布氏冈比亚锥虫导致慢性感染,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导致急性感染,两者均通过采采蝇传播。
布氏冈比亚锥虫常见于西非和中非,感染后病程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随着寄生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出现睡眠紊乱、性格改变等神经症状。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多见于东非和南非,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若不及时治疗可快速累及心脏和神经系统。两种锥虫均通过采采蝇叮咬传播,叮咬部位可能形成疼痛性溃疡。诊断需通过血液、淋巴液或脑脊液镜检找到锥虫,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辅助诊断。
预防非洲锥虫病需避免采采蝇叮咬,在流行区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避免在灌木丛活动。早期治疗可使用苏拉明钠或喷他脒,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需用美拉胂醇或依氟鸟氨酸联合硝呋莫司。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补充足够营养和水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