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专业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1、情绪低落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表现为悲伤、空虚或无望感,这种情绪可能持续数周以上。部分患者会描述为“胸口压着石头”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严重时可能出现反复的自杀念头。情绪低落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有关,需通过心理评估量表结合临床访谈确诊。
2、兴趣减退患者对既往热衷的活动明显丧失兴趣,如放弃兴趣爱好、回避社交互动等。这种变化并非暂时性,而是持续存在的状态,甚至对亲密关系也表现出冷漠。兴趣减退常伴随快感缺失,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相关,可通过行为激活疗法改善。
3、精力下降约90%的抑郁症患者会感到持续疲乏,即使简单如洗漱等日常活动也需极大努力完成。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或记忆力减退。这种状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导致的能量代谢异常有关。
4、睡眠障碍典型表现为早醒且难以再次入睡,也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浅、多梦。少数患者会过度睡眠但仍感疲乏。睡眠结构改变与褪黑素分泌节律紊乱、5-羟色胺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持续失眠可能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5、食欲改变多数患者食欲减退伴体重下降,部分可能出现暴食行为。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腹胀等症状常见,与脑肠轴调节失衡有关。食欲变化可能引发营养不良或代谢综合征等继发问题,需营养师介入调整饮食结构。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饮食注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海鱼、香蕉等食物。家属应避免批判性语言,鼓励患者参与简单的家务活动。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出现自伤倾向,须立即至精神心理科就诊,专业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及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