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血管壁结构异常、内膜损伤、中膜退行性变、血栓形成及瘤体破裂风险。这些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遗传因素、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相关。
1、血管壁结构异常: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壁常出现胶原纤维减少和弹性蛋白断裂,导致血管壁强度下降。显微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血管壁分层结构破坏,这种改变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高有关。
2、内膜损伤:
动脉瘤内膜常见内皮细胞脱落或功能异常,局部可见脂质沉积和炎性细胞浸润。内膜损伤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进一步加重血管壁病变。
3、中膜退行性变:
动脉瘤中膜平滑肌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化。这种退行性变使血管失去收缩调节能力,在血流冲击下容易形成局限性扩张。
4、血栓形成:
约30%的动脉瘤腔内存在层状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血栓可能机化或钙化,既可能暂时加固瘤壁,也可能成为栓塞来源。
5、瘤体破裂风险:
动脉瘤壁最薄处仅剩外膜和纤维组织,局部张力超过耐受极限时会发生破裂。破裂好发于瘤顶,此处壁厚度常不足0.3毫米,可见红细胞外渗和炎性修复迹象。
颅内动脉瘤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饮食应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以保护血管内皮。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脑血管影像学复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