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护理主要包括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预防并发症、维持口腔卫生和监测生命体征等措施。胃肠减压常用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等疾病治疗,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1、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检查负压吸引装置是否有效,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每2-4小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冲洗时需关闭负压,采用脉冲式推注方法。若发现引流突然减少,需检查管道是否堵塞或脱出,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位置。记录24小时引流量,突然增减超过50毫升需及时报告。
2、观察引流性状正常胃液为无色透明黏液,若出现血性、咖啡渣样或粪臭味液体,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或肠坏死。胆汁样液体可能为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每日测量并记录引流量,成人正常范围为400-1000毫升,超过1500毫升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异常性状液体需保留样本送检。
3、预防并发症长期减压可能引起鼻腔黏膜损伤,可涂抹金霉素眼膏保护。每日协助患者变换体位,避免压疮发生。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加重,警惕管道移位导致消化道穿孔。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症状时,需评估是否发生脱水或电解质失衡。
4、口腔护理禁食期间每4小时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预防腮腺炎和口腔溃疡。口干者可含服柠檬冰片或使用人工唾液喷雾。有义齿者每日取出清洁浸泡。唇部干裂可涂抹医用凡士林,避免使用甘油制剂加重脱水患者需加强口腔湿润护理。
5、生命体征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观察皮肤弹性和尿量评估脱水程度。记录出入量平衡,尿量少于30毫升/小时需警惕肾功能损害。突发剧烈腹痛伴休克体征时,应立即停止减压并联系医生处理。
胃肠减压期间需绝对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营养维持机体需求。保持半卧位可减少反流风险,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减压管固定采用双固定法,鼻翼和面颊处贴敷水胶体敷料保护皮肤。出院前指导患者识别管道脱出、出血等紧急情况处理方法,定期复查评估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护理过程中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避免自行调整减压参数。
胃肠不好可以挂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1、消化内科消化内科主要诊治胃肠功能紊乱、炎症性疾病及非手术适应证的慢性病。若出现腹胀、反酸、食欲减退等非急性症状,可能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消化内科医生会通过胃镜、肠镜或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病因,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咀嚼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
2、胃肠外科胃肠外科适用于需手术干预的急重症或器质性疾病。突发剧烈腹痛、呕血、便血或触及腹部包块时,可能为胃穿孔、肠梗阻、消化道肿瘤等急症。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腹腔镜探查、肿瘤切除等手术,术后需禁食并逐步恢复流质饮食。此类情况需立即就诊,延误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规律作息并减少压力刺激。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加重,建议完善胃肠镜检查。儿童或老年人出现呕吐伴精神萎靡时,家长需及时陪同就医。长期胃肠不适者应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