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疼痛的特点主要有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放射痛、劳力性诱发、持续时间短暂、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1、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绞痛典型表现为胸骨中下段后方出现压迫感或紧缩感,类似重物压迫胸部。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而非尖锐刺痛,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压大石头"。这种疼痛与心肌缺血导致的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有关,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直接表现。
2、放射痛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内侧放射,部分患者会出现下颌部或上腹部不适。这种牵涉痛的发生与心脏传入神经和体表感觉神经在脊髓层面的汇聚有关。放射范围多不超过肘关节,若疼痛延伸至手指末端需警惕其他疾病。
3、劳力性诱发疼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发作,寒冷刺激也可诱发。这些情况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当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时即引发供需失衡。典型表现为上楼、提重物等活动中出现症状,停止活动后数分钟缓解。
4、持续时间短暂发作通常持续3-5分钟,极少超过15分钟。这是与心肌梗死鉴别的关键点之一。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需高度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疼痛呈阵发性,发作间期可完全无症状。
5、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重要依据。该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系统,减少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若用药后15分钟仍无缓解,应及时就医排除心肌梗死。
心绞痛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建议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冬季注意保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注意药物避光保存,定期更换过期药品。若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应立即就医评估。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危险因素控制和长期随访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治疗措施。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锻炼时间应达到一定时长。同时需控制体重,维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改善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血运重建治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
4、危险因素控制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至关重要。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应优化血糖管理。血脂异常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理想水平。同时要治疗合并的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长期随访管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病情变化。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建立急救预案,指导患者识别心绞痛加重征象,必要时及时就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并舌下含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同时做好相关疾病的管控。长期坚持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和预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