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牵引的步骤主要有术前评估、定位标记、消毒麻醉、钻孔固定、牵引装置安装。
1、术前评估需通过X线片确认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排除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测量跟骨宽度选择合适牵引针规格,通常成人使用3-4毫米斯氏针。
2、定位标记在跟骨结节下1.5厘米、后缘前2厘米处确定进针点,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及跟腱。用龙胆紫标记双侧进针点,保持与足底平面呈15度仰角。定位后需再次透视确认,确保进针路径避开距下关节面。
3、消毒麻醉采用碘伏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三遍,铺无菌洞巾。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层,麻醉范围需覆盖预定穿刺路径。麻醉生效后以尖刀片作3毫米皮肤小切口,减少针道周围软组织张力。
4、钻孔固定持电钻以低速模式垂直标记方向穿透皮质,进针时保持持续冷却避免骨灼伤。针尖穿出对侧皮质后敲击使两侧外露长度均等,套入无菌橡胶瓶盖保护针尾。术中需多次透视确认牵引针平行踝关节轴线,避免内外翻偏差。
5、牵引装置安装连接牵引弓与滑轮系统,初始重量设置为体重的1/7-1/10。调整下肢支架保持膝关节屈曲20度,防止腓总神经受压。每日检查针道有无渗出,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复位情况,通常维持4-6周。
术后需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无菌敷料。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牵引期间避免负重活动。定期复查调整牵引重量,观察末梢感觉运动功能。拆除牵引装置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
鼻腔异物可通过镊子夹取、吸引器吸出、鼻腔冲洗等方式取出。
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可能因玩耍时将小物件塞入鼻腔导致。镊子夹取适用于位置较浅且形状规则的异物,操作时需固定儿童头部避免乱动。吸引器吸出适合质地松软的异物如纸团,利用负压原理将异物吸出。鼻腔冲洗适用于细小颗粒状异物,使用生理盐水从健侧鼻孔注入,使异物随水流从患侧排出。若异物嵌入较深或形状尖锐,可能需在鼻内窥镜下用专业器械取出。操作过程需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或推动异物进入更深位置。
发现鼻腔异物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掏挖导致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