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补充水分、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增加益生菌摄入等方式进行护理。小儿腹泻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腹泻期间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淀粉类食物。这类食物能减轻胃肠负担,同时提供基础能量。避免食用粗纤维蔬菜、坚果等难消化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2、少量多餐将每日饮食分为6-8次喂养,每次摄入量减少30%-50%。这种喂养方式能降低单次胃肠负荷,帮助消化吸收。家长需观察患儿进食后的反应,如出现呕吐需暂停进食1-2小时后再尝试。
3、补充水分每排便后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可选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若患儿拒绝饮用,可用滴管或小勺少量多次喂服。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
4、避免高糖高脂禁止摄入含糖饮料、果汁、油炸食品等。高糖食物会加重肠腔内渗透压,使腹泻加重。高脂食物难以消化,可能刺激肠蠕动。可适量添加植物油补充必需脂肪酸,但单日不超过10克。
5、增加益生菌适当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选择医师推荐的儿童专用益生菌粉剂或滴剂。发酵乳制品需确认无乳糖且患儿不过敏后方可少量食用。
腹泻期间需持续监测患儿体温、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如出现血便、持续呕吐、嗜睡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食物质地和种类,2-3天内不宜立即恢复常规饮食。保持餐具清洁消毒,护理前后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