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包括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和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栓塞。治疗需根据血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或手术干预。
1、肿胀:下肢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液积聚,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尤其是小腿和脚踝部位。肿胀通常在站立或久坐后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2、疼痛:血栓刺激血管壁或压迫周围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或压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小腿后侧或大腿内侧,活动时疼痛加剧。
3、皮肤发红和温度升高:血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热,触摸时患肢温度明显高于对侧。
4、肺栓塞:下肢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能引发肺栓塞,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带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治疗方法包括:
1、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用于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复发。
2、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尿激酶,适用于急性期血栓,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3、手术干预:如导管取栓术、静脉滤器植入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高危患者。
预防措施包括:
1、避免久坐久站,定期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2、穿着弹力袜,帮助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控制体重,避免高脂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
下肢血栓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