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过敏者可通过去皮食用、加热处理、控制摄入量、避免接触果蒂汁液、选择低敏品种等方式降低过敏风险。芒果过敏主要由芒果皮中的漆酚类物质、果肉中的致敏蛋白、个人免疫系统异常、遗传易感性、交叉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
1、去皮食用芒果皮中含有大量漆酚类致敏物质,建议用刀具削去外皮后食用果肉。处理时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肤接触,削皮厚度建议超过2毫米。对胶乳过敏者需特别注意,芒果皮成分与橡胶可能存在交叉过敏。
2、加热处理将芒果切块后煮沸5分钟或蒸15分钟,高温可使致敏蛋白变性。适合制作芒果酱、果泥或加入甜品,加热后维生素C会损失但膳食纤维保留。加热温度需达到70℃以上才能有效破坏过敏原活性。
3、控制摄入量首次尝试者建议先食用10克左右果肉,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增量。过敏体质者单次摄入不宜超过100克,每周不超过3次。出现口唇发麻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用清水漱口。
4、避免接触果蒂汁液芒果蒂部汁液含高浓度漆酚,处理时需切除蒂部周围2厘米果肉。沾到皮肤可用肥皂水冲洗,衣物沾染需及时更换。儿童食用建议由成人预先去除蒂部及周边果肉。
5、选择低敏品种台农芒果、金煌芒果等品种致敏性相对较低,青芒果未成熟时过敏原含量较少。进口芒果可能经过辐照处理降低致敏性,但过敏体质者仍须谨慎测试。
芒果过敏者日常应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严重过敏史者需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食用后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储存芒果时需单独密封放置,避免汁液污染其他食物。过敏体质孕妇及婴幼儿应避免食用鲜芒果,可选择经过商业灭菌处理的芒果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