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糜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黏膜、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内镜干预等方式治疗。食道糜烂通常由胃酸反流、药物刺激、感染、饮食不当及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氢钾ATP酶发挥作用,促进糜烂黏膜修复。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也可作为替代选择,但抑酸效果较弱。治疗周期通常需要4-8周,严重者需延长疗程。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2、保护黏膜铝碳酸镁、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能在糜烂表面形成屏障,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这类药物需空腹嚼服或餐前服用,每日3-4次,持续2-4周。联合使用前列腺素E1衍生物如米索前列醇可增强黏膜防御能力,但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服药后半小时内避免饮水,以保证药物在病变部位的覆盖时间。
3、调整饮食急性期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温度控制在40℃以下。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软食,避免辛辣、酸性及高糖食物。每日5-6次少量进食,餐后保持直立位1-2小时。戒除烟酒、咖啡等刺激性物质,睡前3小时禁食可减少夜间反流。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避免紧身衣物增加腹压。
4、药物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铋剂、两种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可加速胃排空,减少反流频率。对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可联用考来烯胺吸附胆汁酸。中重度疼痛可短期使用铝镁加混悬液快速缓解症状,但不宜超过1周。用药方案需根据病因个体化调整,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5、内镜干预对于Ⅲ级以上洛杉矶分型糜烂或伴有出血者,可考虑内镜下止血或黏膜修复术。氩离子凝固术能精准处理出血点,射频消融术适用于广泛糜烂。术后需禁食24-48小时,逐步恢复饮食。反复发作的Barrett食管需定期监测,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或黏膜切除术。内镜治疗需联合药物方案,预防复发。
食道糜烂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可减少夜间反流。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发因素,如巧克力、薄荷等食物可能松弛食管下括约肌。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但应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运动。定期随访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合并Barrett食管者需每年复查。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警报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