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适用于肠梗阻、急性胃扩张、胃肠道穿孔、腹部手术前后及严重呕吐等情况。胃肠减压的主要适应症有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胃肠道手术后等。
1、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是胃肠减压的重要适应症,由于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胃肠减压可有效减轻肠道压力,缓解症状。常见病因包括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等。治疗需结合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等。
2、麻痹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多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丧失。胃肠减压能减少肠道积气积液,促进肠功能恢复。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停止。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胃肠道麻痹和呕吐,胃肠减压可减轻胰腺分泌负担。重症胰腺炎时,胃肠减压有助于预防肠源性感染。治疗需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控制感染等。常用药物包括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
4、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穿孔患者需立即胃肠减压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外漏。常见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伤性穿孔等。胃肠减压为急诊手术创造条件,术后仍需持续减压直至肠功能恢复。治疗需紧急手术修补穿孔,同时抗感染、补液支持。
5、胃肠道手术后胃肠道手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目的是减轻吻合口张力,促进愈合。术后早期胃肠减压可预防腹胀、呕吐等并发症。一般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管。术后管理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胃肠减压期间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患者应保持半卧位,避免误吸。减压期间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拔管前需确认肠功能恢复,可先夹闭导管观察。长期胃肠减压者需注意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减压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幼儿腺样体肥大是否需要手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保守治疗有效,少数需手术干预。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轻度肥大可通过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口服孟鲁司特钠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中重度患者若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反复鼻窦炎或中耳炎,经3-6个月规范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者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
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