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牙齿一般需要复诊10-30次,具体次数与矫正方式、牙齿移动速度、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固定托槽矫正通常复诊频率较高,每4-6周需调整一次弓丝或更换橡皮圈,全程约需20-30次复诊。隐形矫治器复诊间隔相对较长,每8-12周领取新矫治器并检查佩戴效果,全程约需10-15次复诊。青少年因颌骨发育活跃,复诊间隔可能缩短至3-4周,而成人骨改建较慢,复诊间隔可适当延长。矫正初期需频繁调整咬合关系,中后期主要监测牙齿排列进度,复诊次数会逐渐减少。若出现托槽脱落、矫治器破损或牙齿移动异常等情况,可能需临时增加复诊。
矫正期间应严格遵医嘱复诊,避免因延误调整影响疗效。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清洁托槽周围,避免啃咬硬物造成矫治器损坏。饮食上减少黏性食物摄入,防止托槽脱落。若矫治器佩戴不适或出现牙龈红肿,应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矫正牙齿是否需要拔牙需根据个体牙齿拥挤程度、颌骨发育情况等因素决定,部分患者需要拔牙,部分患者无须拔牙。
牙齿排列严重拥挤或前突时,通常需要拔除部分牙齿以创造空间。这类情况多见于恒牙萌出后牙弓长度不足,拔牙后可利用间隙排齐牙齿或内收前牙。常见拔牙选择包括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或智齿,具体方案需通过X光片及模型分析确定。拔牙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咀嚼不适,但不会影响长期口腔功能。
牙列轻度拥挤或存在颌骨发育潜力时,可通过扩弓、片切等非拔牙方式矫正。青少年患者可利用生长改良装置促进颌骨发育,成人患者可选择邻面去釉获得有限间隙。非拔牙矫正更适合面型协调、牙弓狭窄或牙齿仅需少量调整的情况,但矫正周期可能相对延长。
矫正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清理托槽周围。避免食用硬质或黏性食物防止矫治器脱落,定期复查调整矫治力度。若选择拔牙方案,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吮吸创口,按医嘱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最终矫正计划需由正畸医师综合评估咬合关系、侧貌美学等因素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