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到肝硬化通常经历肝炎持续进展、肝纤维化积累、假小叶形成三个阶段。
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过程始于肝细胞长期受损。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炎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激活肝星状细胞分泌胶原纤维。随着纤维结缔组织在肝内弥漫性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逐渐被破坏,形成纤维间隔分割的假小叶。此时肝脏质地变硬,表面呈现结节样改变,进入代偿期肝硬化阶段。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症状,肝功能检查显示白蛋白降低、转氨酶异常。
若未及时干预,肝硬化将进入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肝脏合成功能进一步衰退引发凝血障碍、黄疸。部分患者会出现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体积缩小、边缘呈锯齿状,肝穿刺活检能明确纤维化分期。
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并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
肾穿刺过程中需保持体位固定避免移动,术后需卧床静养24小时并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肾穿刺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操作过程及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检查效果和安全性。
肾穿刺过程中需严格配合医生指令,采取俯卧位并保持呼吸平稳,避免突然咳嗽或身体移动导致穿刺针偏移。局部麻醉后会有轻微胀痛感属于正常现象,若出现剧烈疼痛需立即告知医生。穿刺瞬间需屏住呼吸约5秒,现代超声引导技术已显著降低误穿风险,但仍有必要避免人为干扰因素。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出现血压波动,术中会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穿刺完成后需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避免腰部活动。术后3小时内每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6小时后改为每小时监测,24小时内尿液需留样观察颜色变化。肉眼血尿多数在48小时内消失,持续血尿或尿量减少需紧急处理。术后1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弯腰及提重物,2周内避免沐浴以防感染。约5%患者可能出现肾周血肿,表现为腰部胀痛伴血压下降,需及时复查超声。
术后饮食应保持清淡易消化,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促进排尿。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性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发热超过38℃提示感染可能。术后1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3个月内避免进行腹部CT增强检查。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者需提前5天调整用药方案,术后恢复用药时间需经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