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胃造瘘手术是通过内镜辅助在胃壁建立通道的微创操作,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内镜定位、胃壁固定、导管置入和术后护理。
1、术前评估:
患者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评估麻醉风险。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医生会通过超声胃镜确认胃壁厚度及周围血管分布,避开贲门和幽门区域选择穿刺点。
2、内镜定位:
全身麻醉后插入胃镜,充气扩张胃腔。通过透照法在腹壁找到最佳穿刺点,局部消毒后做5毫米切口。内镜光源引导下用穿刺针穿透胃壁,确认位置后置入导丝。
3、胃壁固定:
沿导丝扩张通道,置入双蘑菇头固定装置。内镜直视下确保胃壁与腹壁紧密贴合,防止渗漏。新型固定器可形成组织粘连,降低移位风险。操作全程需监测腹压变化。
4、导管置入:
选择12-20Fr营养管经通道置入胃腔,注水测试通畅性。调整外固定盘与皮肤保持适度张力,过紧可能造成组织缺血。部分病例会同期放置空肠营养管。
5、术后护理:
术后24小时开始少量温水喂养,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液。每日消毒造瘘口并旋转导管防止粘连。需观察有无出血、感染或导管堵塞,2周后复查胃镜确认愈合情况。
术后初期选择等渗营养液以25毫升/小时低速输注,逐渐增加至目标量。日常护理需保持造瘘口干燥清洁,避免牵拉导管。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营养管,出现渗漏、堵塞或周围皮肤红肿需及时就诊。长期使用者应定期监测营养指标,配合吞咽训练和口腔护理维持消化道功能。
心肺复苏CPR操作步骤主要包括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意识与呼吸、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五个关键环节。
1、评估环境安全施救前需快速观察周围环境,确保自身与患者处于安全状态。避免在火灾、触电、有毒气体泄漏等危险场景下贸然施救,必要时先转移至安全区域。若现场存在多人受伤,需优先评估群体伤情并呼叫增援。
2、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有无反应。同时俯身贴近患者口鼻,观察胸廓起伏5-10秒,判断呼吸是否正常。若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3、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其侧,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叉叠放,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怀疑颈椎损伤时改用推举下颌法,避免头部过度后仰。
5、人工呼吸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严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观察胸廓抬起。每次通气量约500-6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若不愿或无法进行人工呼吸,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
实施CPR时需注意持续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施救者力竭。非专业人员可在急救调度员指导下操作,使用AED时应遵循设备语音提示。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可提升操作规范性,日常建议学习最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点,家中可配备急救面罩等防护设备。抢救后即使患者恢复意识,仍需就医排查心脏骤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