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豆腐渣样白带、外阴灼痛、性交痛及排尿痛等症状。霉菌性阴道炎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能与妊娠、糖尿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雌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1、外阴瘙痒外阴瘙痒是霉菌性阴道炎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加重。瘙痒部位多集中于大小阴唇、阴蒂及会阴区域,严重时可蔓延至肛周。患者常因搔抓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皲裂或继发感染。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瘙痒发作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坐浴缓解。
2、豆腐渣样白带白带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是特征性表现,质地稠厚,常黏附于阴道壁,部分患者白带量明显增多。显微镜检查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这种情况需避免阴道冲洗,可选择克霉唑栓、制霉菌素栓等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同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3、外阴灼痛外阴黏膜因炎症刺激出现灼热感或疼痛,尤其在排尿、行走或久坐时加剧。检查可见外阴潮红、水肿,严重者出现浅表溃疡。建议使用温水清洁外阴,疼痛明显时可短期外用苯佐卡因软膏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口服氟康唑等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4、性交痛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性交时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性交后出血。急性期应禁止性生活,避免加重黏膜损伤。治疗后症状缓解也需使用避孕套隔离3-6个月,防止交叉感染。反复发作者需排查伴侣是否携带念珠菌,必要时双方共同治疗。
5、排尿痛炎症波及尿道口时可出现排尿刺痛,但尿常规检查通常无异常。与尿路感染鉴别要点在于无尿频尿急症状。建议排尿后用无菌棉签从前向后擦拭,保持尿道口清洁。合并尿路刺激症状时需就医排除混合感染。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日常应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护垫。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症状消失后仍需复查白带常规。一年内发作超过4次需排查糖尿病、HIV感染等基础疾病,必要时采用长期抑制性抗真菌方案。配偶如有龟头红斑或瘙痒需同步治疗,避免形成传染循环。
霉菌性阴道炎恶化可能出现外阴瘙痒加剧、分泌物异常增多、排尿疼痛、性交疼痛、外阴红肿溃烂等症状。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妊娠期激素变化等。
1、外阴瘙痒加剧瘙痒从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夜间尤为明显,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伴随灼热感或针刺感,影响日常活动与睡眠。需避免搔抓,穿着纯棉透气内裤,及时就医进行抗真菌治疗。
2、分泌物异常增多白带呈浓稠豆腐渣样或凝乳状,颜色发黄或带血丝,有明显酸臭味。分泌物附着在外阴及阴道壁时可能形成白色伪膜。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冲洗阴道。
3、排尿疼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或刀割样痛,可能合并尿频尿急。因炎症波及尿道口黏膜导致,严重时可见尿道口充血水肿。建议增加每日饮水量稀释尿液,减少酸性食物摄入。
4、性交疼痛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性交时剧烈疼痛,可能伴随接触性出血。炎症未控制期间应禁止性生活,避免交叉感染或加重黏膜损伤。配偶需同步进行真菌检查。
5、外阴红肿溃烂外阴皮肤出现皲裂、糜烂或溃疡面,渗出液可能引发周边皮肤湿疹样改变。多见于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需进行血糖监测及免疫评估,局部使用抗真菌药膏保护创面。
霉菌性阴道炎恶化时需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软膏、氟康唑胶囊等,避免自行中断疗程。日常应选择宽松衣物,经期勤换卫生巾,饮食上减少高糖食品摄入。合并糖尿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定期复查,妊娠期患者应在产科医生指导下用药。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盆腔痛需排除混合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