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肝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怀孕,但需根据具体肝病类型及严重程度评估风险,主要影响因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
1、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需在孕前控制病毒载量,孕期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接受抗病毒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药物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2、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妊娠可能加重门静脉高压,需评估肝功能分级,孕前可能需要实施脾动脉栓塞等干预措施,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情况。
3、药物性肝损伤由药物或毒物导致的肝损伤患者应停用肝毒性药物,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考虑妊娠,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
4、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患者需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孕前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淤积,妊娠期间需警惕骨质疏松和瘙痒症状加重。
计划妊娠前应完成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病毒学检测,妊娠期需联合产科与肝病科共同管理,避免高脂饮食并保持适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