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霉菌性阴道炎可通过克霉唑栓、制霉菌素阴道片等药物治疗,同时需注意个人卫生、调整饮食结构。该病通常由激素变化、免疫力下降、阴道环境改变、糖代谢异常、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阴道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制霉菌素阴道片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孕期使用安全性较高。避免自行口服抗真菌药物,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2、个人卫生:
每日更换纯棉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避免使用护垫或穿紧身裤。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沐浴时选择淋浴而非盆浴,避免阴道冲洗破坏正常菌群平衡。
3、饮食调整:
减少精制糖、甜食及高糖水果摄入,控制血糖水平。适当增加无糖酸奶、大蒜等含益生菌或抗真菌成分的食物。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增强黏膜抵抗力。
4、环境管理:
保持外阴干燥透气,睡眠时可选择裸睡或穿宽松睡裙。避免长时间使用卫生巾,更换间隔不超过2小时。游泳后立即更换泳衣,不使用公共浴池或坐浴设施。
5、免疫力提升: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进行孕妇瑜伽等适度运动。补充复合维生素和铁剂预防贫血,通过冥想缓解压力。定期产检监测血糖,控制体重增长在合理范围。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复发期间,建议暂停性生活至症状完全消失。选择全棉质地的孕妇装,避免合成纤维材质摩擦刺激。可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清洗后完全擦干再穿衣物。注意观察分泌物性状变化,若出现血性分泌物或腹痛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阴道自净作用。治疗期间按医嘱完成全程用药,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自行停药,防止真菌产生耐药性。定期进行白带常规复查,直至连续两次检查结果正常。
怀孕期间一般建议孕早期前3个月和孕晚期后3个月避免同房。
孕早期胚胎着床和发育阶段,胎盘尚未完全形成,同房可能因机械刺激诱发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孕晚期子宫敏感度增高,同房可能引发早产或胎膜早破。孕中期胎盘功能相对稳定,若无前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等高危因素,可适度同房,但需避免压迫腹部及剧烈动作。
存在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先兆流产或早产史等特殊情况时,整个孕期均需禁止同房。同房后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或流液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评估。孕期同房需注意清洁卫生,采用侧卧位等安全体位,动作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