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检一般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尿培养、尿糖等项目。
1、尿常规尿常规是最基础的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等指标。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尿常规检查通常需要留取中段尿,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准确性。
2、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量检查用于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排出量,有助于评估肾脏功能。正常人尿蛋白排出量较少,当尿蛋白定量超过150毫克/24小时时,可能提示肾脏疾病。尿蛋白定量检查需要收集24小时全部尿液,混匀后取部分送检,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蛋白饮食。
3、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是通过离心沉淀尿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尿沉渣镜检可以发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结晶等异常成分,对诊断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有重要价值。检查前应清洁外阴,留取新鲜中段尿送检。
4、尿培养尿培养是将尿液样本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并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尿培养可以明确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尿培养检查需要严格无菌操作,通常留取晨起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并在1小时内送检。
5、尿糖尿糖检查用于检测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是筛查和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正常人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极低,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糖可呈阳性。尿糖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糖尿病,但需注意某些药物、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尿糖阳性。检查前应避免高糖饮食,留取新鲜尿液及时送检。
尿检是临床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检查前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月经期检查,留取中段尿并及时送检。不同检查项目对尿液标本的要求可能不同,应遵医嘱做好准备工作。尿检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接受规范治疗。平时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体检尿检主要检查尿液中的理化指标和沉渣成分,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等项目,有助于筛查泌尿系统疾病、代谢异常等问题。
1、尿常规尿常规是基础检查项目,通过试纸法检测尿液酸碱度、比重、潜血、白细胞酯酶等指标。酸碱度异常可能提示结石风险,比重反映肾脏浓缩功能,潜血阳性需警惕泌尿系统出血,白细胞酯酶升高常见于尿路感染。尿常规异常可能由饮水不足、剧烈运动等生理因素引起,也可能与肾炎、膀胱炎等病理因素有关。
2、尿蛋白尿蛋白检测可发现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健康人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持续性蛋白尿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早期信号。剧烈运动、发热等生理状态可能导致暂时性蛋白尿,但通常24小时内自行消失。病理性蛋白尿需结合血液检查进一步评估肾功能。
3、尿糖尿糖检测主要用于筛查糖尿病。正常情况下葡萄糖会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糖阴性。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会出现尿糖阳性,常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可能因肾糖阈降低出现生理性尿糖,需通过血糖检测鉴别。
4、尿酮体尿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检测有助于发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剧烈减肥可能导致生理性酮尿,而糖尿病患者出现酮体阳性可能提示胰岛素严重不足。酮体检测对妊娠剧吐患者的代谢监测也有重要意义。
5、尿沉渣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红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白细胞升高常见于感染,管型出现反映肾实质病变,特殊结晶可能提示代谢性疾病。尿沉渣检查需配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体检前24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女性避开月经期留取清洁中段尿。检查当天晨起第一次排尿检测结果最准确,留尿后尽快送检以防成分分解。发现异常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评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等进一步确诊。日常注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憋尿,有助于维护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