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耵聍钩取出、吸引器吸引、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手术清除等方式治疗。耵聍栓塞通常由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不当挖耳、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生理盐水冲洗生理盐水冲洗适用于质地较软的耵聍栓塞。将温热生理盐水装入专用冲洗器,沿外耳道后上壁缓慢注入,利用水流冲击力将耵聍带出。操作前需确认鼓膜完整无穿孔,冲洗后保持耳道干燥。该方法可能引起短暂眩晕,冲洗后出现耳痛需及时就医。
2、耵聍钩取出耵聍钩取出适用于位置较浅的硬质耵聍。医生在耳镜直视下用钝头耵聍钩沿耵聍边缘轻轻分离,完整取出栓塞物。操作需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取出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该方法不适合儿童及配合度差的患者,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外耳道炎。
3、吸引器吸引吸引器吸引适用于松软的油性耵聍。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耵聍吸出,需配合耳用吸引头避免黏膜损伤。操作前可先用碳酸氢钠软化耵聍,吸引后检查鼓膜情况。该方法可能产生噪音不适,吸引压力过大可能损伤鼓膜,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4、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碳酸氢钠滴耳液适用于坚硬耵聍的预处理。将碳酸氢钠滴耳液滴入耳道浸泡耵聍,每日3次连续3天,使耵聍膨胀软化后便于清除。使用后可能出现耳道胀满感,禁止用于鼓膜穿孔者。可与氧氟沙星滴耳液联用预防感染,但需间隔30分钟使用。
5、手术清除手术清除适用于合并外耳道狭窄或畸形的顽固性栓塞。在局部麻醉下扩大外耳道后取出耵聍,严重者需行耳道成形术。术后需用抗生素滴耳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防止瘢痕狭窄。该方法可能并发耳道出血或感染,术后3天内禁止耳道进水。
日常应避免用棉签等工具自行挖耳,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预防进水。油性耵聍体质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耳道清洁,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应及时就诊。清除耵聍后1周内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若出现耳痛、流脓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并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感染药物。
耵聍栓塞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自行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控制外耳道炎症、定期检查耳道、调整清洁方式。
1、避免自行掏耳耵聍栓塞患者不可用棉签或挖耳勺等工具强行清理耳道,不当操作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若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到耳鼻喉科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或冲洗法取出。自行处理还可能引发外耳道炎或真菌感染。
2、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浴时建议使用防水耳塞,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导致耵聍膨胀加重堵塞。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可能诱发外耳道炎。若耳道进水,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或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水分。
3、控制外耳道炎症合并外耳道炎时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炎症会导致耳道肿胀,进一步阻碍耵聍自然排出。治疗期间避免抓挠耳朵,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防止炎症加重影响恢复。
4、定期检查耳道建议每3-6个月到耳鼻喉科检查耳道情况,尤其油性耵聍体质或曾患栓塞者。医生可通过耳内镜观察耵聍堆积程度,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清理。糖尿病患者或外耳道狭窄者更需加强监测。
5、调整清洁方式日常清洁仅需用湿毛巾擦拭耳廓即可,健康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洁反而刺激耵聍分泌。油性耵聍者可每月使用1-2次医用矿物油软化耵聍,但须避免使用香油等非无菌油脂。佩戴助听器者需定期消毒耳模。
耵聍栓塞患者应选择宽松帽子避免压迫耳部,耳机音量不超过60分贝且每日使用少于1小时。饮食需减少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锌元素有助于维持耳道健康。若出现耳痛、流脓或眩晕等症状,提示可能继发感染或中耳炎,须立即就医。平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颞颌关节运动,辅助耵聍自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