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经常16-18mmol/L可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控制。血糖升高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饮食不当、运动不足、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
1、饮食调节: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延缓糖分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运动干预: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3、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500mg每日两次、格列美脲1mg每日一次、胰岛素注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血糖,调整用药方案。
4、血糖监测:每天定时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评估病情。使用家用血糖仪或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5、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戒烟限酒,减少压力,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水平。
饮食上建议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等,避免精制糖和高脂肪食品。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咨询专业制定个性化控糖计划。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骤,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体重骤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分泌不足有关,中老年肥胖者高发,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或伤口愈合缓慢,可通过口服降糖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控制。1型患者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患者更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糖,1型患者需规范注射胰岛素并预防低血糖,2型患者应控制体重并减少精制碳水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