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除皱术的常见副作用主要有局部肿胀、淤青、面部僵硬、过敏反应和血管栓塞。注射除皱术是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或透明质酸等物质作用于面部肌肉或皮肤组织,达到减少皱纹的效果,但可能伴随一定风险。
1、局部肿胀
注射后局部肿胀,通常与针头刺激或药物扩散有关。肿胀多出现在注射后1-3天,表现为注射部位轻微隆起,可能伴有发红。冷敷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按压或热敷。若肿胀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可能。
2、淤青
注射过程中可能损伤微小血管导致皮下出血,形成淤青。常见于眼周、额头等皮肤较薄区域。淤青通常在3-7天逐渐消退,初期可冷敷收缩血管,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服用抗凝药物或凝血功能异常者淤青概率较高。
3、面部僵硬
肉毒杆菌毒素过度作用可能造成面部表情不自然,表现为抬眉困难、笑容不对称等。与注射剂量、点位偏差或个体对药物敏感性有关。多数2-4周逐渐恢复,期间可通过面部肌肉训练改善。严重者需医生评估是否需拮抗剂干预。
4、过敏反应
对注射成分过敏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甚至过敏性休克。透明质酸制剂中的交联剂或肉毒杆菌毒素中的辅料是常见致敏原。术前需详细告知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试。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反应需立即急救处理。
5、血管栓塞
注射物误入血管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或视力障碍,多见于眉间、鼻部等高风险区域。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血管变异有关。表现为剧烈疼痛、皮肤发白或视力模糊,需立即停止注射并采用透明质酸酶溶解等急救措施。
接受注射除皱术前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及经验丰富的医师,充分沟通预期效果与风险。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环境及面部按摩,减少肿胀和药物扩散风险。出现持续头痛、视力变化或全身不适需即刻就医。长期频繁注射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或耐药性,建议间隔时间不少于3-6个月。日常加强防晒和保湿有助于延长效果,联合射频等非侵入性抗衰手段可减少注射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