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皮肤干燥起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干燥、频繁洗澡、皮肤疾病、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皮肤干燥起皮通常表现为皮肤紧绷、脱屑、瘙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使用保湿产品、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皮脂分泌较少,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起皮。这类人群需加强保湿护理,选择含有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家长需注意儿童遗传性皮肤干燥问题,及时使用温和护肤品。
2、环境干燥
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或长期处于空调房等干燥环境中,会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建议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外出时做好防护,避免冷风直接刺激皮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40摄氏度,减少沐浴露使用频率。
3、频繁洗澡
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锁水能力下降。每天洗澡次数不宜超过1次,选择pH值5.5左右的弱酸性沐浴露。洗澡后3分钟内及时涂抹身体乳,推荐含有尿素、甘油等保湿成分的乳液。
4、皮肤疾病
特应性皮炎、鱼鳞病等皮肤疾病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顽固性干燥脱屑。这类疾病可能与免疫异常、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常伴有剧烈瘙痒。可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药物,配合保湿剂治疗。
5、营养缺乏
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素会影响皮肤代谢和修复。日常可适量增加深海鱼、坚果、深色蔬菜等食物的摄入。严重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等制剂。
皮肤干燥起皮者应避免搔抓,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冬季减少电热毯使用时间。若伴随红肿、渗液等严重症状,或常规护理无效时,需及时就诊皮肤科。日常可选用含角鲨烷、乳木果油等成分的润肤霜,洗澡后趁皮肤湿润时涂抹效果更佳。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