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干燥可通过调整日常护理、使用保湿产品、改善生活习惯、增加环境湿度、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皮肤干燥可能与气候干燥、皮肤屏障受损、维生素缺乏、皮肤病、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
1、调整日常护理
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清洁产品,选择温和的氨基酸类洗面奶或沐浴露。洗脸或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40摄氏度为宜。清洁后3分钟内及时涂抹保湿产品,此时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较高,有助于锁住水分。减少去角质频率,油性皮肤每周1-2次,干性皮肤每月1次即可。
2、使用保湿产品
选择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甘油等成分的保湿霜或精华。干性皮肤可使用质地较厚的乳霜,如维生素E乳、尿素软膏等。混合性皮肤可选择分区护理,T区使用清爽乳液,两颊使用滋润面霜。夜间可配合使用睡眠面膜,通过封闭作用增强保湿效果。
3、改善生活习惯
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坚果、牛油果等。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夜间23点前入睡有助于皮肤修复。冬季减少电热毯使用时间,避免过度带走皮肤水分。
4、增加环境湿度
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为宜,可使用加湿器调节。在暖气或空调出风口放置水盆,通过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养植绿萝、散尾葵等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改善局部微环境。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多风环境,外出时可佩戴围巾遮挡面部。
5、就医治疗
若伴随严重脱屑、瘙痒或皲裂,可能为特应性皮炎或鱼鳞病,需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卤米松乳膏等药物。糖尿病引起的皮肤干燥需控制血糖,配合使用医用凡士林。更年期女性可考虑雌激素替代疗法改善皮肤状态。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皮肤干燥者应建立长期护理习惯,秋冬季加强防护,夏季避免过度清洁。选择纯棉透气的贴身衣物,减少化纤材质摩擦。每周可进行1-2次保湿面膜护理,但敷膜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若自行护理2周无改善,或出现红肿、渗出等表现,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排查潜在疾病。日常可随身携带小包装保湿喷雾,在空调房等干燥环境及时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