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烫伤后可通过冷水冲洗、消毒处理、涂抹药膏、包扎保护、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烫伤通常由接触高温物体、热液泼洒、火焰灼烧、化学物质刺激、电击等原因引起。
1、冷水冲洗
烫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水温控制在15-25摄氏度为宜。冷水冲洗能快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持续损伤。家长需注意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冷敷,防止造成冻伤。若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应在冷水冲洗同时小心剪开衣物,不可强行撕扯粘连部位。
2、消毒处理
冲洗后用碘伏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创面,清除表面污染物。家长操作前需洗净双手,使用无菌棉签从创面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消毒。对于水疱应保持完整,不可自行刺破。面积超过手掌大小的烫伤或出现皮肤发白、碳化等情况,消毒后需立即就医。
3、涂抹药膏
浅二度以下烫伤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药物需均匀涂抹于创面形成薄层,每日换药1-2次。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如红肿加剧、皮疹等应立即停用。避免使用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涂抹伤口。
4、包扎保护
涂抹药膏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时避开伤口区域。包扎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根手指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关节部位烫伤需用弹力网套固定,保持功能位。家长需每日检查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出现渗液渗透应及时更换。
5、就医治疗
出现三度烫伤、面部/会阴部烫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5%或伴有发热、脓性分泌物时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采用纳米银敷料、负压引流或植皮手术等治疗。化学烫伤需先中和处理再冲洗,电击伤即使表皮完好也应检查心脏功能。
烫伤后24-48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创面变化,避免剧烈活动导致伤口摩擦。饮食应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羹、鱼肉泥,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避免阳光直射疤痕部位,可遵医嘱使用硅酮凝胶预防增生。家长应将热水瓶、电熨斗等危险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处,烹饪时避免让孩子靠近灶台。若烫伤深度不明或家庭处理无效,应及时前往烧伤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