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清理后牙缝变大属于常见现象,通常与龋坏组织去除、牙齿结构改变或原有填充物脱落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龋齿破坏范围较大、邻面龋清理后失去支撑、牙体预备过程中必要的磨除量等。
1、龋坏组织去除
蛀牙清理时需彻底去除腐质,当龋洞位于牙齿邻接面时,去除病变组织后会形成自然间隙。这种情况多见于邻面龋或深龋患者,可能伴随冷热敏感症状。建议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必要时采用树脂充填修复。
2、牙齿结构改变
长期蛀牙可能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变形,清理后暴露出原有形态异常。常见于釉质发育不全者,可能出现食物嵌塞现象。可通过邻面去釉或全冠修复改善,日常使用牙间隙刷辅助清洁。
3、填充物脱落
原有充填体与牙体间出现微渗漏时,二次去腐可能扩大窝洞。多见于银汞合金老化或继发龋病例,常伴有边缘着色。需重新进行窝洞预备,选择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材料充填。
4、牙龈退缩
慢性牙周炎患者清理蛀牙后,可能因牙龈乳头萎缩显露出牙根间隙。这种情况多伴随刷牙出血症状,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配合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
5、咬合关系改变
大面积龋齿修复后咬合高度变化,可能导致邻牙移位。常见于后牙区多颗龋坏患者,可能出现咀嚼不适。需进行咬合调整或正畸治疗,临时使用咬合垫缓解症状。
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使用含氟漱口水强化牙釉质。避免用牙签剔牙,选择膨胀式牙线清洁邻面。出现持续冷热刺激痛或自发痛时,需及时排查牙髓炎可能。日常饮食减少粘性食物摄入,餐后清水漱口保持牙缝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