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手术恢复期可能出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轻微出血、疼痛肿胀、嗅觉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术后黏膜修复、血痂形成、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多数在1-3周内逐渐缓解。
鼻塞是术后早期最常见表现,由于鼻腔内填塞物压迫或黏膜水肿导致,填塞物拆除后可能仍有短暂阻塞感。鼻腔分泌物增多呈现黏液性或血性,与创面渗出和纤毛功能暂时受损相关,需避免用力擤鼻。轻微出血多因血痂脱落或黏膜干燥引起,表现为涕中带血,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减少发生。疼痛肿胀集中在鼻梁及眼眶周围,术后48小时内较明显,冷敷有助于缓解。嗅觉减退多为暂时性,与鼻腔通气量下降或嗅觉黏膜水肿有关,通常2-4周恢复。
若出现持续大量鲜红色出血、剧烈头痛、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或视力改变,可能提示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鼻腔出现黄绿色脓性分泌物伴臭味,需警惕细菌性鼻窦炎。极少数情况下,嗅觉丧失超过1个月可能与嗅神经损伤相关。术后3个月仍存在严重鼻塞或鼻梁塌陷,需考虑矫正不足或软骨吸收等手术相关问题。
恢复期应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每日4-6次,避免用力打喷嚏或擤鼻。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减轻肿胀,2周内禁止游泳或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饮食。定期复查允许医生清除血痂并评估愈合情况,术后1个月避免佩戴框架眼镜。如出现异常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应及时返院检查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