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但多数情况下风险可控。拔牙的危险性主要与个体健康状况、牙齿位置、操作规范等因素相关,常见风险包括术后出血、神经损伤、干槽症、感染、邻牙损伤等。
拔牙后24小时内轻微渗血属于正常现象,可通过咬紧纱布压迫止血。若出血持续超过12小时或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液,需警惕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损伤。上颌后牙拔除可能波及上颌窦,导致口腔与鼻腔相通,表现为鼻腔漏液或饮水时鼻返流。下颌智齿邻近下牙槽神经,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短暂性或永久性唇部麻木。干槽症多发生于术后3-5天,表现为剧烈疼痛伴腐臭味,与血凝块脱落或感染相关。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术区红肿化脓等感染症状,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更高。
复杂阻生齿拔除可能造成邻牙牙根松动或牙冠折裂,尤其当牙齿存在大面积充填体时。全身性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诱发术中血压骤升,严重心脏病患者有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使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评估出血风险,部分患者需调整用药方案。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或器械误吞,体位不当可能引发晕厥。
拔牙前应完善血液检查及影像学评估,如实告知医生用药史与全身疾病史。术后24小时避免漱口或吮吸创口,48小时内禁止剧烈运动。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肿胀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复诊。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止痛药物,保持口腔清洁可降低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