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瓷贴面可能存在边缘微渗漏、牙体预备损伤、咬合不适、颜色不匹配、修复体脱落等风险。瓷贴面修复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并发症。
1、边缘微渗漏
瓷贴面与牙体粘接界面可能出现微小缝隙,导致细菌渗入引发继发龋。临床常见于粘接剂老化或操作技术不规范时,需定期复查边缘封闭性。若发现边缘染色或敏感症状,应及时干预处理。
2、牙体预备损伤
部分病例需磨除少量牙釉质以获取修复空间,可能增加牙本质暴露风险。过度预备会导致牙髓刺激症状,术前需通过数字化导板精确控制磨除量。对于釉质发育不良者更需谨慎评估。
3、咬合不适
修复体厚度可能改变原有咬合关系,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或咀嚼肌疲劳。设计时需进行动态咬合分析,避免修复体过高干扰。重度深覆合患者需先行正畸治疗再考虑贴面修复。
4、颜色不匹配
瓷材料与天然牙存在光学特性差异,在特殊光照下可能出现色差。需采用分层堆塑技术模拟牙釉质半透明性,并通过试戴临时贴面确认最终效果。四环素牙等严重变色牙需结合漂白治疗。
5、修复体脱落
粘接失败是常见并发症,多因隔湿不彻底或粘接面污染导致。夜间磨牙患者需配合佩戴咬合垫,前牙开合者应避免用贴面啃咬硬物。脱落后的贴面通常需要重新制作。
建议选择具有显微粘接技术的专业机构进行操作,术后避免吸烟、浓茶等染色食物,使用软毛牙刷及牙线清洁。每年进行专业抛光可延长使用寿命,若出现持续性敏感或松动需立即复诊。日常咀嚼需注意双侧均衡用力,剧烈运动时建议佩戴防护牙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