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手术后大便冲洗疼痛是正常现象,通常与手术创面刺激、局部炎症反应或操作不当有关。术后1-2周内疼痛会逐渐减轻,若持续加重需警惕感染或创面愈合不良。
肛漏手术会形成开放性创面,排便后冲洗时水流直接接触裸露的神经末梢可能引发短暂刺痛。使用温水而非冷水冲洗能减少刺激,水温控制在35-37摄氏度较为适宜。冲洗力度应轻柔,建议采用医用冲洗器保持10-15厘米距离,避免高压水流冲击。术后早期创面渗出液与粪便混合时可能产生灼热感,配合医生开具的复方黄柏液涂剂或康复新液外敷可缓解。
若出现冲洗后持续半小时以上的剧烈疼痛,可能提示缝合线脱落或创面裂开。部分患者对冲洗液中的消毒成分敏感,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瘙痒伴刺痛,需更换为生理盐水冲洗。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因创面延迟愈合导致疼痛迁延,这类人群冲洗后需用碘伏棉球消毒肛周。术后一周仍存在排便时刀割样疼痛者,可能存在肛窦残留感染,需通过肛门镜复查排除。
术后保持大便软化能显著降低冲洗疼痛概率,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排便。冲洗后及时用红光治疗仪照射创面10分钟,可促进肉芽生长并减轻不适。避免久坐压迫创面,采用侧卧位冲洗比坐位更利于减轻肛管压力。若疼痛影响睡眠或伴随发热、脓性分泌物,应立即返院检查是否形成肛周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