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孩子常有怪异姿势警惕脑瘫
时间:2021.02.25 15:12 作者:北京眼科专科
时间:2021.02.25 15:12 作者:北京眼科专科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
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
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
④抱球姿势。
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
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
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
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
⑦髂腰肌牵张训练。
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
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
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
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
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
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
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
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
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
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
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①行坐位的保持训练。
②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6、爬行训练:
①四爬位的保持。
②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
③训练爬行。
7、跪位训练:
①扶物双膝跪训练。
②不扶物双膝跪。
③单腿跪训练。
8、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
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9、步行训练:
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孩子常有怪异姿势警惕脑瘫
有的患儿静卧时即表现明显的异常姿势,有的患儿则在运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姿势异常。静止时姿势异常包括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运动时姿势异常包括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
1.紧张性颈反射姿势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的变化。分为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在新生儿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3个月呈优势,以后受上位中枢的控制而逐渐消失,若生后3个月仍然持续存在则为异常;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出生后6个月仍存在则为异常。
2.偏瘫姿势
患儿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
3.角弓反张姿势
患儿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头背屈。
4.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
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5.共济失调步态
患儿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6.其他
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患儿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儿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患儿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小儿两岁后仍流口水或患脑瘫
小儿脑瘫贵在及早发现半岁内是治疗关键期
女子服用“多仔丸”早产三胞胎皆患脑瘫
小儿轻度脑瘫的四大治疗方法
判断小儿轻度脑瘫的12个表征
智力发育落后于其他儿童警惕孩子患脑瘫
上一篇: 屈光不正要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