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宝芝堂中医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谈一谈对于肿瘤患者发热的治疗思路

谈一谈对于肿瘤患者发热的治疗思路

时间:2022.04.18 11:20 作者:成都宝芝堂中医馆

临床上,肿瘤患者的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不明原因的发热。西医头痛的是中枢性发热,中枢性发热靠排除法诊断。在治疗上,主要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也分寒热,红霉素、阿奇霉素偏热,其他抗生素一般偏寒。因其药性偏寒,损伤胃气,应用这些抗生素后通常不想吃饭。

在临床上,我体会高烧易退,低热难消,常用针刺大椎或十宣,或用安宫牛黄丸退高热。安宫牛黄丸原本治疗高热神昏证,但在持续高热即使不伴神昏,只要脉有力就可使用安宫牛黄丸,退热效果很好。针对顽固性高热,我有一个退热方效果不错,屡试不爽。当然,中医治疗大的特色是辨证论治,下面就以虚实辨证为纲,讲讲我在肿瘤临床治疗发热的几个常用方。

一、实热证治

发热属实者,我在临床多选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升降散等方加减。小柴胡汤为退热名方,不管什么原因的发热,都可以考虑使用。但小柴胡汤在治疗发热时也并不是那么完美,有它的缺陷。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剂,但若用来退烧,需考虑到这么几点问题。

1、发热为邪正交争的一种状况,要祛邪,生姜药房不备,煎药时容易漏加,此时至少应当加一下辛温透表的药,给邪以出路,让邪往外走。

那么,用什么外透的药呢?无论外感风寒还是风热,都应加辛透之品,温病银翘散的组方加了温药荆芥和淡豆豉,为什么?温病中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从而影响肺气,肺气不宣而发热,用辛温之品能增其辛散透表之力,邪气外透,汗出热自退。风寒外感加辛温透表之品自不必言。

通过这个理,我在临床筛选出了苏叶这味药,和胃透表,比荆芥、淡豆豉更接近生姜,更好用。兼有头痛,发困,病情缠绵不愈者,多是夹湿,加羌活、麻黄;全身关节疼,多属寒重,可用大剂量散寒药,如麻黄汤。

2、小柴胡汤清利头咽药物不足,但有人说表证不可过用苦寒药,这是有很有道理的,苦寒药伤胃气,胃气伤则容易引邪入内,但可加辛凉解表药,如板蓝根、银花、生石膏。

3、将温病和伤寒揉在一起,风寒风温皆伤肺卫,容易出现或轻或重的咳嗽,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点调肺的药,如桔梗以宣肺气。如此一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用发汗药、辛凉药、宣肺药,针对发热的治疗,组方更为严谨,考虑也更周全,故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栀子豉汤,治疗热郁胸隔证,《伤寒论》77条“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其中“窒”者,塞也,即胸中堵塞不适之感,78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由上面两条经文可知,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指征,即发热伴膈下或剑突疼痛拒按。整个方子就两味药,栀子既清气分热也清血分热,配合淡豆豉轻清外透,全方短小精炼,但只要掌握了运用指征,会获得意想不到的。

升降散,由大黄、姜黄、僵蚕、蝉蜕四味药组成,主治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发热,我在治疗发热时运用该方的指征主要看脉,脉象见躁有力者皆可使用。通常栀子豉汤与升降散结合在一起用,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比单纯使用效果好。安宫牛黄丸对于中枢性发热或不明原因发热,只要脉按之有力用之均有效。

二、虚热证治

虚热多表现为低烧,病因较多,不好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和逍遥散。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名方,主治脾虚湿浊下注证,临床使用指征有三点:一是脉软无力,二是纳差、食欲降低,三是由于湿浊下注所致的腹胀。所谓甘温除热,即针对脾虚湿浊下注的病机,甘味补脾,温以化湿,中州土运得健,则生化无穷,病邪自退。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青蒿,或升阳益胃汤加减。

肿瘤患者晚期常见的癌性发热,是不是也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应该可以,为什么?癌性发热通常起于下午两三点,《内经》认为阳气者日中则隆,中午阳气盛,与邪气相争则发热,因此癌性发热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再稍加桂枝,以助阳气。但慎用羌活、苏叶发汗之品,这一点千万记住,晚期病人到后全身衰竭时,千万不能用发汗药,就是感冒药也不能用。一发汗病人很有可能吐血、咯血而死。为什么?全身衰竭或休克病人,本来就阳气不足,虚阳上越,如果再发汗伤阳,终就只能是阳气暴脱而亡。若阳虚夹湿,可用附子汤加味。临床必需明察秋毫。

逍遥散,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疏肝健脾的代表法,那么它是用于什么类型的发热呢?根据病机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虚证,这没错,脾虚健运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血虚肝失所养,疏泄不及,郁而生热,因此这种热多为低热。除低热外,逍遥散主治的发热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虽为低热,但心率快,心慌明显,为什么?因为血虚了,无以养心呀。在这里强调的是并非发热心率皆快。二是这种发热,越活动热越高,为什么?《内经》里讲,“阳气者,烦劳则张”,运动损伤阳气,阳虚则热。明确了以上的运用指征,在具体临证时,也可加地骨皮、青蒿清透虚热。还有一种高热,查不出原因,可用下方:

生石膏30~60g,生山药15g,麦冬30g,花粉30g,生地20g,玄参15g,沙参15g,薄荷10g,佩兰15g,冬瓜仁15g,大青叶20~30g,板蓝根20~30g,每日一剂,水煎服。若高热仍不退,上方加羚羊角粉0.5g或水牛角粉10g,或加安脑丸、安宫牛黄丸。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成都宝芝堂唐善先,中医学对胰腺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下一篇: PETCT大优势是诊断恶性肿瘤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