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如何治疗好得快 针刺治疗脑瘫机理的认识
时间:2021.12.11 16:19 作者: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时间:2021.12.11 16:19 作者:成都神经内科医院
脑瘫如何治疗好得快
脑瘫是影响儿童的严重疾病,近年发病率逐年升高,患上脑瘫的孩子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那么你知道脑瘫如何治疗好得快吗?接下来,小编跟你分享脑瘫的治疗做法。
脑瘫的治疗做法: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偏瘫主要选穴
气海、关元、百会、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委中、阳陵泉等。
操作
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10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0次,按揉百会100次,按揉膀胱经侧线上的背俞穴3遍,揉脊5遍,捏脊3遍,擦督脉及膀胱经侧线至皮肤红为止。
上肢部按揉肩三针、曲池、合谷各1分钟,拿上肢3遍。
下肢部揉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各1分钟,弹拨腹股沟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摇髋关节1分钟,踝关节被动屈曲及背伸10遍,拿跟腱3遍。
患儿每天小儿推拿治疗1次,30次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
以上就是有关治疗小儿偏瘫的中医推拿手法,虽然推拿按摩不能很好的小儿偏瘫,但是对于这种找不到病因的急病,中医推拿按摩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脑瘫的早期表现对于脑瘫的早期表现,很多人往往不甚了解,甚至有的人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脑瘫症状有很多,该病危害极大。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宝宝是健康的,孩子发生脑瘫是极为可怕的,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专家指出:大家要小心防范脑瘫的早期表现!出现异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正常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这是婴儿脑瘫的症状之一。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除此之外,大家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谨慎对待脑瘫的发生。脑瘫患儿往往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脑瘫的护理措施1、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根本的活动,小儿脑瘫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练习。更衣时应留意患儿的体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
2、营养合理
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牛乳、豆浆、蛋花汤等。
3、注意
患者因发育迟缓,各种动作的发育均迟于同期的健康小儿,行动不便,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
4、健康教育
家属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定期接种各种疫苗。
按照以上方法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护理,可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康复条件,护理只是康复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护理的同时要尽快的接受治疗,才能让患者获得大可能的恢复。
针刺治疗脑瘫机理的认识
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到出生时不但有水平方向,而且有斜线和切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复杂起来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同,脊髓神经在胎生4个月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质则更晚。故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神经传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在胎儿期至4岁逐步发育,脑瘫患儿抓住此阶段的早期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明显,治疗价值高[81]。中医综合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希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可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过去一直认为脑细胞受损是不可恢复的,但一些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有效的方法治疗,可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82,83],有可能激活其它细胞的代偿功能,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枝循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有助于疾病的康复[84]。临床治疗也证实了脑瘫的可治性。针灸着重于调理气血,补肾益智的穴位和手法,通过改善脑血流量,提高脑细胞代偿功能,降低血清骨钙素浓度,升高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刘振寰[85]对脑瘫患儿针灸治疗前后作了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发现在症状明显好转的同时,甲襞微循环也有较大改善,推测针灸治疗脑瘫的机制在于改善了脑部的血液供应,促进了脑细胞的功能代谢。吴美倩[86]探讨了针刺对小儿脑瘫的作用机制,观察了临床和血液流变学及脑SPECT变化关系,认为针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作用,改善了脑部的营养和血供。于海波[87]观察针刺对小儿脑瘫患者诱发肌电力的即时影响,发现针刺可抑制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巨大F波,推论针刺可使脑的代偿性功能活动增加。程蓉岐[88]用TCD检查发现头针治疗小儿脑瘫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增加,利于纠正脑缺氧状态,促进脑功能恢复。施丙培等[89,90]通过对脑瘫患儿脑电图、脑血流图、中枢神经递质、血浆皮质醇、血清过氧化脂质等治疗前后的观察,发现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人认为[91,92]脑瘫脑组织坏死区的周围尚有相当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区,此处脑组织苍白,血管内小血栓形成或管腔变细,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丧失,但尚未发生坏死,即临界神经细胞。针刺使脑血流量改善,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病理状态,恢复了临界细胞(又叫休眠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施丙培[93,94]还观察到针刺前后脑瘫患儿的骨密度升高,血清骨钙素浓度降低,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这说明脑瘫与肾阳虚弱,脑髓失养有关,针刺调整了气血和脏腑功能,改善了组织器官的血供,通过补肾能起到益智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骆仲达等[95]针刺对缺血性大鼠的研究结果表明,电针能抑制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针灸治疗脑瘫提供了理论依据。王琴玉等[96]针刺对脑瘫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密度,增加NGF的长时程阳性表达,认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脑性瘫痪的基本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产前因素者常有弥漫性脑组织病变,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及皮层发育不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皮质错构,电镜下可见神经微丝和微管排列不规则,髓鞘松解、分离及突触小泡数量减少;产时及产后因素者则以疤痕、硬化或软化、部分脑萎缩及脑实质缺损为主。针刺能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刺激组织增加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神经因子则能引导神经细胞突触向合成神经生长因子的器官生长,以完成神经的再生。需要强调的是,针刺的治疗作用,应该是其对人体各系统、多器官和组织的良性调整作用的总和。针刺头部腧穴可使相应脑组织微血管扩张,侧支循环代偿,脑血流量增加,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恢复,并对脑组织影像学改变有促进作用。功能训练可促进脑细胞功能重建。而针刺躯体腧穴可能加强此种作用。同时,针灸刺激能改善周围循环功能状态,激活感觉功能,还可以改善颅内血循环,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