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脑瘫的异常姿势

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脑瘫的异常姿势

时间:2020.11.10 16:47 作者: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脑瘫是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生后一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得脑瘫吗?现在,小编来告诉你脑瘫的原因。

脑瘫的原因

产前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产时

1.脑缺氧分娩时间过长,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可抑制胎儿呼吸致胎儿缺氧,此外脐带绕颈、胎盘早期剥离、前置皆可致胎儿脑缺氧。

2.脑出血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3.产后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所致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

导致脑瘫的有很多,从母亲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后四个星期内,凡是能引起胎儿或新生儿脑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脑瘫的原因。大体上来说,导致脑瘫的因素分为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三个时期。出生前因素大多是母亲妊娠期吸烟或被动吸烟、酗酒、不适当的用药、患风湿病、先兆流产、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功能不良以及母亲高龄等。围产期因素是产前分娩、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或急产、出生时窒息、早产、过期产、多胎等。出生后因素大多是因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感染中毒等。一般来说,因围产期因素引起的脑瘫儿多,其次为出生前因素,少的是出生后因素。

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出生窒息儿等被称为高危儿,其存活率较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危儿经抢救和治疗后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因此伤脑瘫的发生率也增加了。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

小儿脑瘫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1.早产儿

如今,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孩子都得到抢救成活。但是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了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

2.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目前仍然是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3.黄疸

黄疸是大部分孩子出生后都可能经历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黄疸都致病。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黄疸诊断为病理性后,只要及时处理,绝大多数可很快恢复正常。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

1、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2、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

3、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4、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5、为了加强小儿头部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位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形成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6、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小儿脑瘫的异常姿势

由脑损伤造成的大脑发育障碍,必然会导致姿势发育的异常。所以小儿脑瘫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姿势异常,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见的姿势异常有:

一、肌张力低下姿势:

1、蛙位姿势:俯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似青蛙状。

2、W字姿势:仰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形似W字。

3、折刀状姿势:坐位时头、颈、躯干,极度前屈,似折刀状。

4、倒U字形姿势:用手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上凸,头及四肢自然下垂,似倒U字形。

5、躯干上凸姿势;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无力上凸,四肢紧张硬直。

6、翼状肩姿势:俯卧位手支撑时,可见两肩甲骨突出,形似翼状。

7、头后垂姿势:仰卧位拉起时,可见头后垂,不能竖直。

8、缩头抬肩症:两手支撑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时,可见两肩抬高,头后缩。

二、肌张力亢进姿势:

1、头背屈姿势:无论何种体位,都可见到头、颈过度伸展、背屈。

2、角弓反张姿势:头、颈、躯干均出现过度伸展、背屈,形似弓状。

3、上肢硬直伸展、手握拳。

4、上肢内收、内旋,向后伸展。

5、下肢内收、内旋,交叉伸展。

6、六个月以后尖足站立。

7、两下肢内收、股角(两下肢间的角度)小于90度。

8、坐时常采取跪坐或双下肢硬直、躯干后倾坐。

9、茶壶状姿势:坐位时一侧上肢固定伸展,另一侧上肢固定屈曲,形似茶壶。

三、原始反射残存及非对称姿势:

1、TLR姿势:俯卧位时,髋、膝关节屈曲于腹下、头贴床、面向一侧,呈臀高头低位。

2、ATNR姿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

3、手、足徐动姿势:紧张时手、足、口及躯干等出现奇形怪状姿势,安静时可减轻或消失。

四、步抬姿势异常:

1、剪刀步:行走时两下肢尖足交叉,两膝屈曲、内收。

2、偏瘫步态:偏瘫侧上肢内收、内旋、屈肘、屈腕、屈指、拇指内收,下肢外旋、伸展,足尖着地,提髋、划圈步态。

3、手足徐动姿势:紧张时手、足、口及躯干等出现奇形怪状姿势,安静时可减轻或消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少儿多动症看什么科 得了多动症是什么表现

下一篇: 治疗多动症有哪些好方法 多动症人能吃什么中药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