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蓝长安医生:双相情感障碍和正常人究竟有何不同?
时间:2025.04.21 10:5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4.21 10:5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双相情感障碍和正常人在情绪、思维、行为及生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体如下:
情绪稳定性
正常人:情绪相对稳定,虽然会因生活中的事件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通常较小且能自我调节,不会出现长时间的极端情绪状态。例如,遇到开心的事会高兴一段时间,遇到挫折会难过,但能较快恢复正常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稳定性差,会在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反复切换。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兴奋异常,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抑郁发作时,又会陷入极度的悲伤、绝望,同样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这种情绪的剧烈变化往往难以自控。
情绪体验的强度
正常人:情绪体验与外界刺激相对匹配,例如获得小成就会感到适度的喜悦,失去重要的东西会感到悲伤,但不会出现过度强烈或不恰当的情绪反应。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期,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极度的兴奋和愉悦,感觉自己处于世的中心,充满无限的能量和自信,对事物的热情和兴趣过度高涨。而在抑郁期,会经历强烈的痛苦和绝望,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极度的消极和无助,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思维速度与连贯性
正常人:思维速度适中,思考问题时逻辑清晰、连贯,能够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工作或学习中,能够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思考,不会出现思维的突然跳跃或中断。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思维速度明显加快,会出现思维奔逸的现象,想法一个接一个地涌现,说话语速也很快,可能会从一个话题突然跳到另一个话题,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一个问题上。而在抑郁发作时,思维则会变得迟缓,思考问题变得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会出现思维停滞的感觉。
认知与自我评价
正常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世有较为客观、理性的认知,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既不会过度高估自己,也不会过分贬低自己。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期,往往会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可能会认为自己具有非凡的能力、才华或地位,甚至产生夸大妄想,如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世领袖等。而在抑郁期,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进行过度的自我批评和贬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活动水平与精力
正常人:日常活动水平适中,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精力充沛程度与日常活动量相匹配。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不会出现过度劳累或过度闲散的情况。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期时,活动水平显著增加,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可能会同时参与多项活动,如频繁参加社交聚会、进行冒险行为或开展新的项目,但往往难以坚持完成。在抑郁期,活动水平则会大幅下降,变得行动迟缓,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可能出现困难,常常整天躺在床上或久坐不动。
行为的冲动性
正常人:行为通常经过思考和权衡,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节制性,会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例如在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之前,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会轻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时,行为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可能会出现冲动消费、鲁莽驾驶、随意辞职等行为,还可能有不适当的性行为或攻击性行为。而在抑郁期,虽然冲动行为会减少,但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如自我伤害或逃避现实的行为。
睡眠模式
正常人:通常有规律的睡眠模式,每天需要一定的睡眠时间来保持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功能。一般晚上能够按时入睡,睡眠质量较好,醒来后感觉精力充沛。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模式在躁狂和抑郁期有所不同。躁狂期时,患者往往睡眠需求减少,可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但睡眠质量通常较差,容易出现多梦、易醒等情况。抑郁期则可能出现睡眠过多的症状,患者常常感到困倦,整天昏昏欲睡,但睡眠质量也不好,醒来后仍感觉疲惫不堪。
食欲变化
正常人:食欲相对稳定,会根据身体的需求和日常饮食习惯进行进食,食量和食物偏好不会出现突然的、大幅度的变化。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期,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也可能随之下降。而在躁狂期,食欲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对高热量、高糖的食物有较强的欲望,导致体重上升。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躁狂期会因过度兴奋而忽略饮食,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正常人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时建议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