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心理周统丰医生:为什么越来越多青少年患双相障碍?

重庆心理周统丰医生:为什么越来越多青少年患双相障碍?

时间:2025.04.22 14:3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近年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作为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我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这一现象与遗传、环境、心理三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专业视角解析其背后机制,并为家长提供实用建议。

一、遗传:沉默的“双相密码”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显示其遗传率约为70%-80%¹。通过临床接诊发现,青少年患者中约60%存在一级亲属患病史。基因层面的易感性如同“潜在开关”,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可能被激活。例如,青少年若携带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压力的敏感性会显著增加²。

关键提示:家族史并非宿命,但需提高警惕。建议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的家庭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二、环境:现代社会的“三重暴击”

1.学业压力超载

升学竞争加剧导致青少年处于长期应激状态。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会破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这与双相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异常高度相关³。

2.家庭关系失衡

父母离异、过度控制型教养、情感忽视等负面家庭环境,会削弱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家庭治疗经典理论《双相障碍家庭干预指南》指出,家庭系统功能障碍可使发病风险增加2.3倍⁴。

3.数字时代的双刃剑

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比较、网络暴力等问题,使青少年暴露于持续的情绪刺激中。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日均使用社交媒体超过4小时的青少年,双相症状出现概率增加1.8倍⁵。

三、心理:未成熟的“情绪调节系统”

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能力较弱。结合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此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若叠加情绪波动,易形成“情绪风暴”。临床中常见案例:某15岁患者因考试失利出现持续两周的狂躁状态,随后陷入抑郁。

四、破局之道:三级预防体系

1.早期识别(一级预防)

警惕“情绪过山车”:两周内持续情绪高涨+两周以上抑郁发作

关注躯体信号:失眠、食欲骤变、冲动行为

2.家庭干预(二级预防)

建立“情绪安全岛”:每日15分钟无评判倾听

执行“数字宵禁”: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

3.专业治疗(三级预防)

药物治疗:遵循《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阶梯用药原则

心理治疗:推荐CBT(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家庭治疗

结语

双相障碍的防治需要打破“遗传决定论”的误区,构建“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干预模式。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团队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10余年,周统丰副主任带领的专家团队已形成“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全程管理”的特色诊疗体系。如发现孩子出现情绪剧烈波动、行为异常等情况,建议尽早就诊,让专业力量为青春护航。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青少年厌学失眠: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身体问题?5大原因解析——重庆周统丰医生看心理

下一篇: 重庆周涛医生: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5类食物能快速改善大脑多巴胺水平!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