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陈婷医生:孩子总眨眼、清嗓子?别急着批评,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重庆小米熊陈婷医生:孩子总眨眼、清嗓子?别急着批评,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时间:2025.07.02 10:4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频繁眨眼、皱眉、清嗓子,甚至发出怪声时,反应是不是觉得孩子“调皮”“坏习惯”?其实,这些看似故意的小动作,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相关现象,抽动症判断需家长细心观察,早识别才能减少误解,及时支持孩子健康成长。

一、如何初步识别儿童抽动症?重点观察这两类表现

儿童抽动症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肌肉或声音不受控制地突发动作。家长可从以下两类关键表现入手观察:

运动性抽动:身体突然“不听话”

面部动作:频繁眨眼(每分钟多次)、皱眉、咧嘴、耸鼻,像闻到异味一样的表情

头颈肩部动作:无缘无故点头、摇头、扭头、耸肩,尤其在专注写作业或看电视时出现

四肢躯干动作:甩手、搓手指、抖腿、挺胸扭腰,甚至走路时突然单脚跳

发声性抽动:喉咙里“藏了只小动物”

简单发声:反复清嗓子、干咳、吸鼻子、发出“吭吭”“啊”“嗯”等怪声

复杂发声:突然说重复的词句(如“然后呢”“知道了”),或无意识骂脏话(秽语)

注意:约60%的孩子以眨眼或清嗓子为首发症状,常被误诊为结膜炎或咽炎。若治疗眼鼻后仍无改善,需警惕抽动症。

二、四个关键特征,区分“抽动症”和“坏习惯”

孩子的小动作是否属于抽动症症状?抓住这4个特点:

突然发生:无预警出现,比如安静看书时突然开始眨眼甩头

快速重复:动作短促(如瞬间眨眼),一天内反复多次

无法自主控制:孩子越努力克制,可能越严重;紧张或疲劳时加剧

时轻时重:症状可能消失几周又复发,感冒、考试期常加重

真实案例:8岁女孩因频繁眨眼、咧嘴被父母打骂,3年后症状发展为甩手、尖叫,就医才确诊抽动症表现,延误了黄金干预期。

三、家长易踩的三大误区,可能加重孩子症状

误当“坏习惯”批评:抽动不是孩子故意的,打骂或强行制止会让孩子更焦虑,症状更频繁。

误诊为其他疾病:

眨眼➜误滴眼药水(结膜炎)

清嗓子➜误吃止咳药(咽炎)

吸鼻子➜误治鼻炎提示:若“治疗”后无改善或动作转移(如眨眼变耸肩),需考虑抽动症判断。

过度关注症状:总提醒“别眨眼睛!”反而让孩子更在意动作,形成心理暗示。

四、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儿童抽动症虽部分可自愈,但早识别能避免共患病(如注意力缺陷、焦虑)。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带孩子到儿科专项评估:

✅动作或发声每天多次出现,持续超1个月

✅症状从面部扩展到四肢、躯干

✅孩子因动作被嘲笑,或出现情绪低落、抗拒上学

就诊参考科室:

首诊: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常规评估)

症状复杂:小儿神经内科(排除脑神经问题)

伴情绪问题:儿童心理科/精神科

检查建议:一般需做脑电图、量表测评,少数需核磁共振,抽动症就诊重在专业观察而非仪器。

减少焦虑,给孩子“安静的生长空间”

儿童抽动症不是“顽疾”,多数症状随年龄增长减轻。家长能做的是:记录症状特点(形式、频率、诱因),营造宽松环境,避免强化关注,并及时寻求专业支持。抽动症判断不是贴标签,而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身体信号。用耐心代替责备,用科学引导取代盲目用药,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成长阶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小米熊段成美医生:孩子会焦虑失眠睡不着吗为什么

下一篇: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蓝长安:别急着骂孩子“学坏”!叛逆背后可能是心理饥渴,99%的家长没看懂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