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心理医生李德勤主任:孩子青春期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
时间:2025.08.11 16:0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1 16:0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不爱说话,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这背后既有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自然原因,也可能和家庭互动、外界环境等因素相关。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会发生几个重要变化,直接导致“不爱说话”:
自我意识爆发:孩子开始更关注“自己是谁”“别人怎么看我”,说话时会更谨慎——担心说多了被嘲笑“幼稚”,或被评价“不成熟”,干脆选择少说。比如,小时候会追着家长讲学校趣事,青春期可能觉得“这些事说出来很傻”。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青春期荷尔蒙波动大,孩子容易陷入焦虑、烦躁等情绪,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比如“觉得父母不懂我”“说了也没用”),于是用“沉默”来掩饰或逃避。
需要“心理空间”: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比如对异性的好感、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想法不愿被家长“过度干涉”,沉默其实是在划清“心理边界”——“这是我的事,不用你们管”。
如果孩子的沉默伴随以下表现,可能是在传递“遇到困难”的信号,需要家长重点关注:
沉默+回避社交:不仅不和家长说话,也不跟同学、朋友交流,甚至拒绝出门、参加集体活动。
沉默+情绪极端:比如突然暴躁(被问时容易发火)、持续低落(眼神躲闪、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或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身体变化。
沉默+行为异常:比如偷偷玩手机到深夜、成绩突然下滑、藏东西(比如日记本、药物)等。
沉默+提及负面话题:比如偶尔说“活着没意思”“没人理解我”等消极言论。
这些情况可能和学业压力、校园霸凌、人际关系矛盾、甚至抑郁情绪有关,需要及时沟通或寻求专业帮助。
面对孩子的沉默,“追问”“指责”(比如“你怎么又不说话?”“跟你爸/妈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只会让他们更抗拒。试试这几个方法:
先“闭上嘴”,多“观察”别把“让孩子说话”当成目标,而是先接纳他的沉默。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一言不发,不用追问“今天怎么了”,可以默默递一杯水,说一句“累了就先休息会儿,晚饭好了叫你”。这种“不强迫”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沉默是被允许的”,反而可能在放松后主动开口。
用“非对抗式沟通”打开缺口避免“质问式”提问(比如“你今天在学校是不是又惹事了?”),换成“分享式”“低压力”的表达:
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今天上班遇到个挺棘手的事,差点搞砸了,你有没有过类似觉得‘好难’的时刻?”(用自己的例子降低孩子的防御心)
用“选择题”代替“问答题”:“晚上想喝粥还是吃面条?”“周末想去公园散步,还是在家看电影?”(从小事入手,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慢慢愿意表达)
给孩子“非语言”的支持青春期孩子对“语言说教”很敏感,但更容易接受“行动关怀”:
留一张便签:“看到你近期睡得晚,桌上放了牛奶,热一下再喝。”
陪他做一件“不用说话”的事:比如一起拼乐高、散步、打一局游戏——肢体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我在”的信号,比语言更有力量。
接受“不完美沟通”别期待孩子“一下子变开朗”,哪怕他某天只说了一句“今天作业好多”,也是进步。家长可以回应:“听起来确实挺累的,需要帮忙的话告诉我。”——重点是让他知道“你的感受被看见了”,而不是非要“解决问题”。